第2章 來也樓(1 / 2)

來到這個世界有半個月了,楊昕已經完全熟悉了現在的生活。

“胡二嫂,今天不在你家吃飯了,家裏還有些個鹵味沒做呢,想著現在身子好得差不多了,可是要快點做出來送到城裏賣掉。晚上你家晚點吃飯,回頭叫上妮娃子到我那裏端些豬臉過來待我二哥回來下酒。咱病好了手藝也沒丟下。”一大早楊昕就跑出院子到不遠處鄰居家門外喊了一嗓子。

“哎,楊子晚上你也一塊兒過來吃吧,就是一雙筷子的事兒”,院裏的二嫂子倒也不客氣,隻是喊著他晚飯一起過來。

“那怕是不成,今天趕著要把吃食都做出來明天進城去賣呢,耽擱了好些天了,晚上怕是要一直守在鍋灶那,叫妮娃子天黑了過去就行啊。”吼回了一句,楊昕施施然地踱回了家門。

鄰居是一家四口,小夫妻劉大勝和妻子胡二嫂供養著他的老父,還有那個小名妮娃子的小姑娘。楊昕躺在床上那幾天都是大勝哥一家在照顧他,醒轉後吃飯也都是被叫過去湊成一家吃的。

院子東邊就是水井,裏麵放著一些生豬腳和豬臉,想著這些天如果不出那些事情的話現在它們早就應該變成了香噴噴的鹵味了吧,楊朝萬很少帶著楊昕出海,以後的生活靠打漁估計是不行的,還得指望著自己繼承的這門手藝才行。

推著獨輪車,車上放了三四個水桶,先到村後不遠的穆山腳下打滿了幾桶山泉,顫顫悠悠地回來,先把屋裏水缸續滿水,再把院中鍋添滿,點起火來燒水準備把生肉先洗洗淨,然後就是按照腦中的配方進到屋子裏把香料和草藥按比例配好備用。一係列動作都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動作雖然是慢了些卻保證了條理分明,以保證都按照腦中記憶的方法和經驗一步步地操作不出點什麼錯誤。

轉眼間就忙到了天黑入夜,到了最後一步密封好鹵罐,累得已是不行的少年忙不迭地撲到了床上。

“哥們可是會算極限能研究倆小球怎麼撞的腦力勞動者,實在不適合幹這等體力活兒。”少年嘟嘟囔囔地趴在床上一邊揉著有些僵硬的腰一邊尋思著。

次日醒轉,楊昕把幾十斤鹵味都裝上了獨輪車,到海邊搭上村裏進城的船,今天的任務是把鹵味送到城裏的來也樓去換錢,問好了回船的時間,心想著還能在城中四處轉轉,畢竟這十多天他所熟知的也就是那個小村子而已。

“比較大的城市——明春,嗯。”站在城門口,楊昕自言自語了一句,果然和電視劇裏的一樣啊,城牆數人高,塊塊青磚都有小臂那麼長,城門上方有城樓,來來往往的車隊行人魚貫從城門洞裏進進出出。

嗯,紀律不錯,看了半天也沒看到門丁收什麼買路錢進城費,這個和大部分小說上倒是不一致嘛。

不顧旁人時不時飄過來的眼光,推著獨輪車的少年匝吧匝吧了嘴感慨了半天,大步進了城。

明春城裏的格局十分簡單,分為十六坊,每坊基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坊間大路能行四駕馬車並行不悖。橫平豎直的一條條路將各個坊分開來。

出元坊是城內的西商業區,從西城門進去南行片刻即到。楊昕要去的來也樓就位於出元坊內。酒樓為全木結構,難得的是整個架構所用木材全為齊天木,齊天木產自北陸的九翔,木質致密紋理清晰,抗壓抗震,用來造樓是一等一的材料。一根三十年生的齊天木從九翔運到明春城花個幾千銖不說,路上就要三個月的時間。憑著這全齊天木架構的大手筆,來也樓僅此一項就壓過了坊內的同行一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