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黎煒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遠郊一所鄉村小學當語文教師,盡管環境艱苦,工資微薄,他卻很滿足,很快樂。
教書的生活很規律,每天清晨,鳧鳧炊煙升起的時候,黎煒已經在學校的土操場上跑完十圈,等吃完早飯,從食堂出來,孩子們已經蹦蹦跳跳來到學校了。
黎煒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農村的孩子質樸,沒彎彎繞,有啥說啥。每天夜闌人靜之時,批改孩子們的作文,是他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孩子們質樸天真的性格常反映在他們的作文裏,寫的真實生動,趣味盎然,看著看著,他常忍俊不住笑出聲來。有孩子形容家裏養的老母豬會這樣寫:“母豬圓嘟嘟的屁股後麵有條小尾巴,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就跟媽媽腦後的小辮一樣。”
一次,他給孩子們出了一道《假如我有一次選擇的機會》的作文題,初衷是想培養孩子們發散思維的能力。讓他沒想到的是,作文收上來,孩子們的發散思維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那些幼稚,卻在情理之中的“假如”讀的他百感交集。
一個叫張小毛的孩子在作文中寫:“假如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隻想重新選一個爸爸、一個有錢的、或是當官的、至少是生活在城裏的爸爸。有了這樣的爸爸啥都不愁了,再也不用赤著腳,走那麼遠的路去學校,不用每天背米去食堂換飯吃。爸爸一定會給我買好多新衣服,還會帶我去吃很多好吃的東西。我要有這樣的爸爸一定就跟大熊貓一樣幸福了。我好想有個這樣的爸爸啊!可是爸爸不能選,我心裏好難過。”
黎煒讀著,有種痛徹心扉的感覺,如果今後我有兒子了,他也想換個爸爸咋辦?一個教書匠的爸爸,每月的工資比農民強不了多少,如何能讓兒子過上大熊貓一般的生活?那一夜黎煒徹夜難眠,張小毛的作文不停在腦子裏回放,他第一次覺到了來自生活的壓力。
第二天早上,他沒去操場跑步,以後也不去了,聞雞起床,埋頭寫論文,然後投到各類有影響的教育期刊上去。他自信,就憑師範畢業的高材生的底子,寫成幾篇高質量的論文不在話下。他要引起同行的關注,得到更多人的承認,隻有這樣才有機會鯉魚跳龍門。不僅如此,他還在教學實踐上狠下功夫,潛心研究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們的考試成績。
有心人天不負,當年他便收獲到了豐碩的果實,論文被教育權威部門選中,編撰到教師通訊上,下發到各地教學單位,供教師學習、借鑒。他帶的班級在當年的中考中,進入重點中學的人數全縣名列前茅。他成了縣教育局的紅人,榮譽、獎金、晉升、好事接踵而來。
第二年恰逢縣人大改選,黎煒以他在三尺講台上取得的成績,在領導和師生中的良好口碑,順利當選為縣人大代表。而人大代表的身份又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上層領導,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人脈關係從數量到質量,都得到大大的提升。
黎煒有他的過人之處,是那種認定目標,矢誌不渝,能將長處發揮到極致的人。他耐得住寂寞,將不能示人的一麵深藏心底,埋頭朝著既定目標一步步前行。
短短幾年,他由一名小學教師提拔成了校長,校長沒當多長時間又調入了縣教育局。在政府的大平台上他如魚得水,經過幾次工作變更,最後登上了市行管局長的寶座,那年他37歲。
天黑下來,黎煒想的投入,窗外的萬家燈火亮了也全然不知。想著這些年的變化,他從心底感謝張小毛,如果不是他的那篇作文,自己不還是個鄉村小學的教師,沾沾自喜地享受一份教書匠簡單的快樂。
人生要多矛盾有多矛盾,那故事教人把握當下的幸福,那不是讓人安於現狀嗎!如果當初安於做個教書匠,是不會有今天的煩惱,可就要窮其一生了,那種幸福不就是阿q式的幸福嗎?看來人還是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要不斷為自己設立新的目標,追求新的幸福才是最實際的。我會有孩子,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太重要了,這幸福不僅關乎自己,更關係到孩子,必須要對孩子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