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一章,我跟你走(1 / 2)

“老伯,我們真是知青呀,偷渡過來就為了找那支共產主義聯軍部隊。”我幾乎是喊著說出這番話的。我掏出一枚插隊時發的支邊紀念章給他看,“瞧,這是插隊時發的紀念章,能有假嗎!”

老人瞧一眼紀念章,不解地問:“你們千辛萬苦,大老遠的跑來找那支部隊究竟為了啥?想當兵你們那不是有解放軍嗎?”

蘇僮激動起來:“您不知道那邊的情況,我們出生不好,別說當兵了,就是當工人人家都不要。在那邊我們是被入另冊的人,啥好事都輪不上我們。當年一塊插隊到雲南的二十多個知青都抽回城,參加了工作,隻把我倆留在大山裏。知道被人拋棄是種什麼感受嗎?看不見一點希望、不知道前途在哪。可我們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啊。也希望能為國效力,為全人類的解放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既然他們不給我們機會,就隻能靠自己了。我們想了好長時間,與其忍氣吞聲、碌碌無為地活著,還不如拚死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大丈夫馬革裹屍,哪裏黃土不埋人,到哪也要做條漢子。為了能建功立業,我們就奔緬甸來了,想加入那支部隊,等有一天功成名就了再回國去,讓那些瞧不起我們的人看看,誰是孬種,誰是好漢。”

蘇僮慷慨激昂的一番話起了作用,老伯聽著,緊鎖的眉頭一點點舒展開來,手中的槍放了下來。

“看不出來你們還挺有骨氣,好樣的,就衝你們這骨氣,我給你們指條路吧。別再跟我說什麼世界革命,什麼解放全人類,那都太虛,就為能活出個人樣來。”

午飯後老伯跟我們聊了整整一個下午。聽老伯說,他原來是原國民黨遠征第6軍,第93師113團的一名上尉連長。抗戰期間,為策應在緬作戰的英軍,受命赴緬作戰。戰役打完後回國,被編入原國民黨第八軍237師709團。

1950年,解放大軍挺進大西南,國民黨第八軍在沅江被解放軍打散,軍長湯堯和數千官兵被俘,隻剩237師709團的團長李國輝,率領700餘人僥幸逃脫,後越過邊境逃到緬甸,從此流亡緬甸。

此後這支部隊和先前流亡於緬甸車佛南地區的,原遠征第6軍93師的200餘人、第26軍278團副團長譚忠率領的600餘人會合,在緬甸東北部打出了“複興部隊”的旗號。李國輝任部隊的總指揮,兼709團團長。譚忠任副總指揮,兼278團團長。

一時間從雲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裝,紛紛前來投靠。殘軍很快由1500餘人,擴充至3000餘人,成為老緬泰邊境地區最大的一股武裝力量。

由於這支武裝後來全靠製毒販毒生存,並且相互傾紮,吞並,爭奪地盤,致使這一地區戰亂不斷。老伯厭倦了戰爭,加之年歲大了,便脫離了這支隊伍,躲了這片人跡罕至的山林裏隱居起來,想在這安度晚年。

老伯是23年生人,今年整五十,可看上去卻像個六十多歲的老頭。艱難的歲月,坎坷的經曆給他臉上留下了太多的滄桑。老伯很健談,記憶力非常好,可殘酷的戰爭卻讓他的話語裏充滿著血腥和刀光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