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娜臉上蒙上一層陰雲,鬱鬱地看著信光說:“此來想煩勞大師為多年前去世的母親做個超度,還想避開人事繁擾,在大師這小住幾日不知是否方便?”
“蒙施主如此看得起小寺,何來不可的道理?施主請隨灑家去住處看看,需添置什麼施主盡管吩咐。”
一路行,信光一路說著:“出家人淡泊世情,遠離塵煙,小寺裏除了晨鍾暮鼓,鳥鳴風啼,別無其它喧嘩。施主在此如置身世外桃源,凡塵之擾不驅自散,若好讀書,貧僧那有幾本大藏經略本,和整套的禪語真言,有興趣可取來看看。寺院的飲食不同俗家,忌葷忌油、忌煙忌酒、餐餐皆素。不過菜蔬都是園子裏自家種的,倒也恬淡可口,如若招待不周還望施主見諒。”
“大師的話我記下了,能在這清靜之地與高僧朝夕相處,聆聽佛音,已是小女子莫大福分,我會尊崇寺院規矩,不會給大師添亂的。”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隨信光大師看過客舍回到客堂,大師繼續與尹娜敘話:“初見施主,聽其言、觀其行、便知施主乃仁義存心,以忍讓待人的女傑。此乃有才而性緩,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才大智。才智俱全卻不忘孝道者,乃高風亮節之真君子。施主大孝於心,貧僧萬般景仰。”
信光一席話直說得尹娜淚眼婆娑,羞愧難當:“大師謬獎了,大師有所不知,母親畢生辛勞,一人拖著病體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在我看見一線曙光的時候,她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她是拖著生著重病的身子悄悄離開家,走上一條不歸路的,誰也不知道她去了哪,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尹娜說著,兩行清淚簌簌地滴落下來。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愚智之間便是混沌塵世間萬般艱難的取舍。施主切莫悲切,令尊必是大徹大悟,參透了這人生一世的真諦,才選擇了歸隱蒼穹的涅槃之路。佛曰:‘從容生明’,這絕世的從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可令尊做到了,施主該尊重令尊大人的選擇。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令尊大人心懷善本,靈魂定已歸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菩薩的護佑下化作了陽光雨露,滋潤著凡塵萬物的茂發生長。”
信光的一席禪論給尹娜沉滯的心情帶來一絲安慰,她擦幹眼角的淚問:“大師,您說這人生一世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貧也苦,富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人世間的萬般悲苦從何而來?”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便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信光答。
“人活著,心如何能做到如同止水?心不動豈不如死了一般?”尹娜問。
信光笑了,智慧的眼睛裏閃爍著星星一般的光芒:“心指的是人世間的七情六欲,佛曰: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私欲會使人患得患失,使人身不由己。佛說:‘慧者須臾頃,親近於智人,能速解達摩,如第三者嚐湯味’。智人指的是比你閱曆深厚的人,比你看清世事的人,能為你正確指點迷津的人,身邊若有這樣的人,幸福會多於災難。恐懼人間痛苦是不會產生智慧的,隻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出智慧的蓮花。心中長存善解、感恩、包容、尊重貴人、禮待小人、你的天地便寬大了,心便快樂了,痛苦就沒有了。剔除痛苦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來,獲得快樂的人生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