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寧鐵路由湖廣總督兼兩江總督張之洞於一八九五年提議修築,從上海通往江蘇省省會南京,淞滬鐵路是滬寧鐵路的首段。淞滬鐵路是中國人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前身吳淞鐵路,由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的英國資本集團於一八七六年建成通車,全線設上海、江灣、吳淞三個車站,次年由清政府贖回拆除。一八九七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滬鐵路,線路大體循吳淞鐵路走向,一八九八年九月一日通車。
一八九八年,英國政府以最惠國待遇為由,向清政府索辦滬寧鐵路,處於弱勢的清政府隻能忍氣吞聲,同意商辦。於是鐵路總公司督辦盛宣懷與英商怡和洋行簽訂《滬寧鐵路借款草合同》,準許英商出資承辦滬寧鐵路。
一九〇五年四月二五日,滬寧鐵路分成上海-蘇州、蘇州-常州、常州-鎮江、鎮江-南京四段同時開工建造。經過三年建造,滬寧鐵路於一九〇八年四月一日全線通車,由上海北站至南京下關站,沿途共設車站三十七個。
一九三三年,在南京負責來往長江兩岸、下關和浦口之間的火車輪渡開始通航,津浦鐵路才得以與長江對岸的滬寧鐵路連接,自那時起旅客由北平乘坐火車到上海,不再需要先在浦口站下車,再坐渡輪到長江對岸的南京下關站換乘列車到上海。
趙國梁、蕭雨萱、李燕、曹偉、盧小天等一行二十二人抵達南京浦口車站後,由於李燕歸心似箭,大家照顧她的心情沒在南京逗留,直接坐渡輪去了長江對麵的下關火車站,也是湊巧,一到下關火車站,剛好有一趟南京開往上海的火車再過一個小時才發車,匆忙買了車票,一行人登上了開往上海的列車。
一節上等車廂內,大家剛坐定,火車鳴響汽笛,開往上海。上海在唐代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宋代時開始設置上海鎮,才有了“上海”之稱,商貿開始日益興盛,元代上海鎮改稱上海縣。鴉片戰爭後,上海空前繁華,商賈雲集,鼎盛至極,並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一九二八年上海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改稱上海市。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誌》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關於上海的別稱和簡稱也有人進行考證: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後來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火車發著枯燥的聲響,飛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滬寧鐵路上。由於長時間的舟車勞頓,大家早沒有了談興,閉目養神。趙國梁坐在靠近車窗的位置,蕭雨萱疲倦的靠在他的肩膀上,不一會兒就發出了輕微的鼾聲。趙國梁閉目沉思,各種問題在腦海紛至遝來:現在的上海是什麼模樣?能找到那個跟蕭雨萱長得極其相似的女人嗎?猛虎特遣營什麼時候開始組建?
……
一九三一年四月三日傍晚,火車到達上海北站。趙國梁蕭雨萱、李燕、曹偉、盧小天等一幫人收拾好行李,下了火車,隨著人流從出站口走出。
在下關火車站時李燕、盧小天和曹偉已經打過電話,接站的車早就候在那裏,一共八輛,全是豪車,兩輛福特,一輛雪佛蘭,一輛別克,一輛納喜,一輛林肯,一輛奔馳和一輛時下最時髦的威利斯美式軍用吉普。威利斯美式軍用吉普是盧小天的座駕,林肯是曹錕在上海的專車,納喜是李國傑代步用的,而其他那幾輛車是盧小天的朋友們。
李國傑的司機羅林正在人堆裏踮著腳四處張望,看見了李燕立刻喜形於色的從人群裏擠了出來,口裏說:“總算等到小姐了,老爺和太太都快著急死了。”
李燕笑了。
這個時候火車站三層的紅色西式樓上空烏雲如泰山壓頂滾滾而來,一道閃電撕開黑雲掠過傍晚的天空,狂風肆虐刮起。大家按事先約好的,蕭雨萱和李燕坐車去了李府,盧小天坐威利斯美式軍用吉普回家報到,而曹偉、趙國梁等人分別上了那六輛汽車去曹錕在上海的別墅。
車隊剛緩緩開動,一陣驟雨“嘩啦啦”地席卷過街頭。暴雨中街道上的人流和正拉生意的黃皮人力車都急急忙忙往四處散開,頃刻間就消失無蹤。
坐在林肯車裏的趙國梁看著上海的夜景,心底呐喊了一聲:上海,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