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五方特務周金華(1 / 2)

趙國梁正唱得興起,門外傳來一個爽朗的聲音:“男兒當殺人,殺人不留情;千秋不朽業,盡在殺人中。激情慷慨,直抒胸臆,好詩啊好詩!”

趙國梁醒過神來,定睛一看,隻見門外走進一個長衫男子,那男子約莫二十歲左右的光景,三七分頭,帶一副黑框眼鏡,儒雅俊朗,器宇不凡,趙國梁是個惜才之人,當即起了結交之心,“這位兄台是……”

“在下周金華。兄台應該就是偉少爺口中的趙少幫主吧?”周金華說著話疾步上前握住了趙國梁的雙手,“昨晚聽偉少爺講了不少趙少幫主的英勇事跡,進華傾慕不已,本想當麵垂聽賜教,但念及趙少幫主一路車馬勞頓,風塵仆仆,便斷了那念頭,今日得見趙少幫主英姿,幸哉幸哉!”

周金華一番連吹帶捧,趙國梁雖說不上心花怒放,卻也如夏日喝冰爽汽水--全身爽快,盡管還不知對方是何方神聖,但從他的話中趙國梁知道他昨晚住在玉蘭苑,想必也是曹家親友之類的人,“周兄弟人中俊傑,才華橫溢,幸會幸會。”

兩個人客氣了一番後,曹偉才抓到機會給兩人作介紹,“梁哥,不,營長,這位是賈嫂的兒子周金華,喝過洋墨水,現在開了家報社。”

“我一看到周兄弟就料定是個幹大事的人,果不其然,竟然是開報社的,鐵肩扛道義,妙手著文章。了不起,了不起。賈嫂有你這樣的兒子,值了。”昨晚一見到手腳麻利,不卑不亢的賈嫂,趙國梁就對雖然衣著簡樸、氣度卻不同凡響的賈嫂大生好感,和她聊了一會兒家常。據賈嫂講,她叫賈慧琳,原本是是湖北大冶一戶官辦鹽商家庭的小女兒,因重才輕財而下嫁給了農家出身的窮小子周邦彥,剛結婚時,琴瑟和鳴,夫唱婦隨,兩口子的小日子過得蠻滋潤的。可沒過多久,甜蜜美滿的生活被一件事給攪亂了。原來周邦彥曾就學於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新式學堂兩湖書院和文化普通學堂,與黃克強、宋教仁、田桐、黃侃等人,先後做過同學。張之洞是洋務派領袖,他創辦新式學堂的目的,是想將湖南湖北兩省的優秀學子收攏起來,培養洋務運動人才,為振興大清王朝服務。不料,結果卻適得其反,培養出的盡是一些著名的革命黨人。受此影響,周邦彥很早就參加了反清的革命鬥爭。1905年孫中山改組中國同盟會,周邦彥加入湖北同盟分會。1906年,日知會籌劃響應萍瀏醴起義,被張之洞查封,周邦彥因住在漢口,未遭此禍,從此轉徙流亡,曆盡辛苦。周金華半歲時,辛亥革命爆發,周邦彥回到武昌,在戰時司令部當了名秘書。沒多久,之後周邦彥靠著賈慧琳的嫁妝,在漢口開了家人力車行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相繼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討袁護法運動,幾次遭受通緝。周金華及小他四歲的弟弟周展華,由賈慧琳獨力撫育。1919年,周邦彥受新思潮的影響,啟程赴法國勤工儉學,不料半途中在新加坡意外受傷,後經當地華僑幫助才得以折返上海治療。那時,賈慧琳的父母均已去世,他們母子三人的生活正日益艱難。接到丈夫從上海發回的家信後,賈慧琳賣掉嫁妝,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子,到上海投靠周邦彥。周邦彥住在廣慈醫院,自己的生活都要靠別人來資助,根本無力照顧周金華母子。無奈之下,賈慧琳隻好帶著兒子,寄居在自己三姐賈秀文家。賈秀文的丈夫董尚坤,曾任湖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和國會議員,當時閑居上海。盡管自家家境也不寬裕,孩子也多,但還是收留了周金華母子。在董尚坤的幫助下,1920年前後,周金華得以進入浦東中學附小和三林塘高小學習。董尚坤家本就不寬裕,賈慧琳心知肚明,為了不再拖累姐姐,賈慧琳悄然離開,遷到浦東棚戶區,以開“老虎灶”、幫單身漢漿洗縫補維持一家艱苦的生活,周金華則到印刷廠當了學徒工。後來玉蘭苑招女傭,賈慧琳進了玉蘭苑。

周金華笑道,“謬讚,謬讚,隻是一家小報館,小打小鬧的,不足掛齒。”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周兄弟不要妄自菲薄。”說到這裏,趙國梁突然想起一事,霍然一驚,“你那報紙叫什麼名字?”

“《文娛新聞》,上個月才創辦,周刊,主要刊登文化界和娛樂界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