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
電化教育
作者:郭利斌
摘 要 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來創設教學情境、設計課堂任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讓信息技術課堂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創新意識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踐的穩步推進,課堂教學已逐步成為老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獲取知識的主人,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努力探索的課題。下麵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十分扼要的說明了興趣對學生的巨大影響,學生對一件事情有興趣就會努力做好它。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如果能試著從學生的角度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懸念”,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導入是情境創設的關鍵一步,如果導入的設計奇巧而有新意,就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就會十分輕鬆,教學過程也將十分順利。教師大多數情況下是利用複習導入、實例導入或者任務導入,其實我們還可以利用遊戲導入或創設挑戰情境導入。導入的設計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還要具有啟發性,能為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導入設計,每次的導入巧妙、新穎,能給學生以新鮮感,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2 設計課堂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別人做過的事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精心挑選教學內容和設計合適任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讓設計的任務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可行性,還要根據學生的能力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如:基本任務和創新任務。設計的任務要可變通、可擴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解決問題,不受固定模式約束,大膽猜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3 改變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的實踐活動
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教師要尊重學生,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和充裕的實踐機會,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多給出一些解決的途徑,少給一點直接答案,要鼓勵學生自己嚐試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還要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問題、動手解決問題、動口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在探索學習中,教師要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做好探索前的鋪墊工作,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嚐試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能夠都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的信息技術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