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校園微博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引導
電化教育
作者:徐李潔 於家如 沈宇 李瑤
摘 要 伴隨著微時代的發展,我們通過虛擬的小行為獲得減壓的小滿足, 微時代帶來了信息傳輸的高效率,傳播活動也隨之具有瞬時性的特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衝擊力和震撼力。像微博,隻允許使用者發布140個字符之內的信息,但可以通過手機、IM軟件等多種途徑發布,所以,微博內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備受大學生們的喜愛,大學生群體成為微博的發起者和引導者,“微時代”校園微博引領了大學生的思潮。
關鍵詞 微時代 微博 大學生 思想道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微時代”校園微博及特殊性
1.1校園微博
校園微博是你和同學、朋友之間快速交流分享的平台。通過校園微博,你可以記錄大學生活的點滴瞬間,並隨時通過手機、網絡分享給自己的好友。微博就是“一句話博客”,你可以將每天校園中有趣的事情通過一句話或者圖片發布到互聯網中,與好友分享、討論。140個字,可以詮釋一個全心的、張揚的、完全不同的自我!你可以通過微博記錄自己眼中的大學生活,可以“圍觀”校園中的奇聞異事,還可以認識校園中的名人。
1.2校園微博的特殊性
使用方便,可以用電腦發微博、手機短信/彩信發微博、手機WAP發微博,還有對應的電腦/手機客戶端能夠發布微博;使用門檻低,文字數短,簡單易明,任何人都可以上去寫或者說;打破了傳統網絡產品的窄關係網或對等關係網,使人可以與不同層次的其他人物溝通聯係;傳播信息快,改變以往發送方信息主動推送的形式,改善繁瑣、容易被過濾的問題,轉為用戶主動獲取信息,另外通過裂變效應,使傳播效果更快,更廣;獲取信息多,通過各個角度、階層、屬性的人物或媒體或企業等進駐,使微博上可以獲取更多類型的海量信息。
1.3 我國19歲及以上中國網民使用微博
2012年7月26日消息,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今日發布報告稱技術和數據正在成為2012年行業核心焦點。報告指出,微博用戶數趨近中國網民數,在19歲及以上中國網民中占比88.81%。其中7成用戶擁有唯一賬號,用戶規模走向穩定。DCCI對微博用戶使用行為進行調查發現,高頻率訪問微博用戶占據主流,使用行為以瀏覽轉發發布為基本,收看視頻、聊天、參與商業促銷活動成為用戶新的興趣點。①說明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微博的使用量是非常廣泛的。
2“微時代”校園微博在大學生的作用
“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行為、身心及其價值趨向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應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結合微博、微信等信息工具,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社會思潮,引導他們樹立並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1建立微博體係,搭建引領學生思潮新平台
建立健全微博體係,將有效拓寬與青年學生的交流渠道,搭建引導青年學生的新平台,密切團組織與青年學生的聯係。特別是團支部微博的建立,增強基層團支部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整體的規模效應和影響力,有助於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有效開展正麵思想引領,進一步提高全校共青團的整體工作效率。
2.2 “微時代”促進大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
作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新媒體傳播交流方式,微博具有開放性、即時性、便捷性、原創性等特點,是當前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主要的交流工具、活動陣地和信息渠道。更多的學生依賴於微博,將其身邊發生的瑣事、遇到的挫折、麻煩通過微博的形式來到解決或解脫的目的。這種新的信息交流機製,使大學生可以在網上真實表達自我,發揮個性,自由展現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顯露的真實人格,促使其個性更好地發展,有助於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2.3發揮學校網絡道德教育主陣地作用
學校應高度重視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把這種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新領域和重要內容;重視對網絡知識和技術的研究探索,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以校園微博為載體,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高校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從而反作用於網絡環境,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廣泛組織以思想、文化、娛樂、學術科技為基本內容的校園文化,用豐富的大學生網絡文化內容,淨化大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達到網絡道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