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眼的結構與生理功能(1 / 2)

(第一節)眼附屬器的解剖與生理

眼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它們起到保護眼球及協助眼球完成視覺功能的作用。

剛出生的嬰兒,眼睛直徑為17毫米左右(成人為24毫米),形狀已大致成形,但功能尚處於發展時期,其視力僅能看見物體的影像;出生一個月便能看清事物;兩個月就能辨別顏色;至三個月左右,已能隨著移動的物體轉動眼球;到5~6歲時,眼球的形態與功能已與成年人相似。

一、眼瞼

眼瞼覆蓋在眼球前麵,其表麵由皮膚構成,分為上眼瞼和下眼瞼,上下兩瞼間的裂隙稱為瞼裂。眼瞼有保護眼球作用,它時時開閉,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麵,保護角膜光澤,並能清除眼內的灰塵和細菌。上瞼以眉毛為界,下瞼與頰的皮膚相連接。上下兩瞼相聯結處,分別稱為內眥及外眥。靠近內眥處有一肉狀隆起稱為淚阜,為變態皮膚組織,其上帶有皮脂腺和毛。眼瞼的遊離緣為瞼緣,有前後二緣(唇),前緣鈍圓,長有一排睫毛,毛囊周圍有皮脂腺及變態汗腺;後緣鈍利,和眼球密切接觸。後緣之前有一排小孔,為瞼板腺的開口,兩唇間皮膚與黏膜交界處形成淺灰色線,稱為灰線。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乳頭狀突起,中有小孔,是為淚點,為淚小管之開口。眼瞼在組織學上分為5層。

(1)皮膚層:是人體最薄皮膚之一。

(2)皮下組織層:為疏鬆結締組織,容易水腫和出血。

(3)肌層:有兩種橫紋肌,一是眼輪匝肌,呈環形環繞上下眼瞼,由麵神經支配,司眼瞼閉合。由於其肌纖維呈環形走向,故瞼部的手術切口應與肌纖維平行;另一是提上瞼肌,此肌由動眼神經支配,其功能是司上瞼的提起,即打開眼瞼,如受損傷後則上瞼不能提起,會引起上瞼下垂。此外,還有苗勒氏肌,為平滑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其收縮時使瞼裂增寬。

(4)纖維層:由瞼板和眶隔兩部分組成,瞼板為致密結締組織所構成,質地硬如軟骨,是眼瞼的支架。上瞼板較下瞼板寬而厚,呈半月形,瞼板內有垂直排列的皮脂腺,稱瞼板腺,開口於瞼緣,分泌油脂,有保護角膜、防止淚液外流作用。

(5)結膜層:緊貼於瞼板後麵。

二、結膜

結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黏膜,襯在眼瞼後麵和眼球前麵,按其部分又分瞼結膜、球結膜及穹隆結膜三部分。由結膜形成的囊狀間隙稱為結膜囊。在內眥部淚阜外側有一個半月形結膜皺襞,稱半月形皺襞,相當於低等動物第三眼瞼。

1.瞼結膜

由3~4層柱狀上皮細胞所構成,內有數量不等的杯狀細胞,結膜急性炎症時,此細胞大量增多。瞼結膜與瞼板緊密相連。正常者瞼結膜薄而透明,表麵平滑,可見垂直走行的小血管。沙眼病變時,瞼結膜表麵變為粗糙,透明度也減退。在上瞼結膜離瞼緣後唇約2毫米處,有一與瞼緣平行的淺溝,稱瞼板下溝,為異物藏身之處,又是沙眼病變結疤的中心。

2.球結膜

覆蓋在角膜緣外的鞏膜之上,與鞏膜前麵的眼球筋膜聯係很鬆,容易推動。結膜下組織內含有豐富的血管網,發炎時呈鮮紅色充血,稱為結膜性充血,必須與眼內炎症時引起的睫狀充血相鑒別。球結膜又常因水腫或出血而腫脹。

由於結膜上皮與角膜上皮在胚胎發生上同出一源,且在解剖上互相連續,因而結膜病常易累及角膜。

3.穹隆部結膜

係球結膜和瞼結膜的移行部分,內多皺褶,便於眼球活動。皺褶淺麵因慢性炎症可發生粘連。

三、淚器

淚器包括兩部分組織,分泌淚液者稱為淚腺,排泄淚液的稱為淚道。

1.淚腺

位於眼瞼外上方的淚腺窩內,被上瞼提肌腱板分隔為較大的眶部和較小的瞼部淚腺。有排泄管約16~20根,開口於外上穹隆結膜。此外尚有副淚腺,體積較小,分布在上下穹隆部結膜下,皆開口於穹隆部。

2.淚道

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

(1)淚點:位於上下瞼內眥處。

(2)淚小管:起自淚點,上下瞼各有一小管,向內側進行至淚囊。

(3)淚囊:位於內眥與鼻根部稍下的“淚囊窩”內。

(4)鼻淚管:上接淚囊,向下開口於鼻腔的下鼻道。淚液排到結膜囊後,依靠瞬目運動和淚小管的虹吸作用,流向內眥,經淚小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而排入下鼻道。淚液為弱堿性透明液體,除含少量蛋白和無機鹽外,尚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等,故淚液除有濕潤眼球的作用外,還有清潔和殺菌作用。正常狀態下,人16小時內分泌淚液約0.5~0.6毫升。

四、眼外肌

司眼球運動的肌肉為眼外肌,共有6條。四條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兩條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