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疹病的一般知識(1 / 2)

(第一節)概述

一、皮膚科對疹的理解

疹是皮膚上起的小顆粒,通常是紅色,多由皮膚表層發炎浸潤而起。

對皮膚科來說,疹的範圍比一般人理解的要寬廣得多。皮膚科認為皮膚上的客觀表現(體征),隻要看得見(有時需借助放大鏡或其他器械)、摸得著(也可以是看得見摸不著,或看不見摸得著),不管疹子長在什麼地方,無論大小、形狀、顏色、數量如何,都稱為疹。

按照疹的起源和演變,皮膚科又把疹分為原發性和續(繼)發性兩類。原發疹是指疹的初發形態,即剛起時的模樣。

續發疹是原發疹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本身的演化規律和多種外因(如搔抓、摩擦、藥物刺激、細菌感染等)導致的形態變化。它與原發疹已經大相徑庭,甚至是麵目全非。我們隻有通過詳詢病史和周密觀察才能搞清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才不會由於某一病症的原發疹與續發疹形態不同而把一個病誤診成幾個病。因此,在臨床中,要嚴格按“疹”“疹病”的科學定義去理解和應用它們。

二、如何形容皮疹的色澤

大多數疹病皮疹(原發疹)的顏色為紅色,少數是別種顏色。

形容疹色有兩種方法:①直接用某種顏色的名稱,如紅、黃、黑、白等。②用實物比喻,如桃紅色、茶褐色、杏黃色等。

用前一種方法時,最好,更加精細地給予修飾,如淡紅、鮮紅、深紅、紫紅……淡黃、褐黃……銀白、乳白、灰白……

用後一種方法時,要使比喻貼切,恰如其分,並做到使比喻之物眾所周知。

觀察疹色時,必須光線充足、距離適當。最好從不同角度,如正麵、側麵來觀察。有時需借助放大鏡。為確定疹色能否被壓退,宜用玻片壓診法,即用厚薄適宜的玻片壓迫皮疹部,看疹色(通常為紅色)是否變淡或退去。

要注意色調是否均勻或一處皮疹是否同時有幾種顏色。

也要像觀察皮疹的大小、形態那樣,注意皮疹的色澤與病情、病程、內因(如月經、妊娠、同時患的內髒病)、外因(如外傷、刺激)的關係。同是一種病,其原發疹和續發疹的顏色可能完全不同。如銀屑病(牛皮癬)的原發疹(丘疹)是鮮紅色,而其續發疹(鱗屑)則為銀白色(雲母狀)。

此外,還要考慮種族因素和某一患者的正常膚色。膚色較白的人,紅色、黑色等深色調皮疹往往更顯著、更突出,而黃色、灰色等淺色調皮疹則顯得淺淡、模糊,甚至不易辨識。膚色較黑者的情況則相反。

與疹色相關的還有皮疹的透明度。疹病的皮疹有完全透明的,但少數皮疹則看似半透明。

三、疹病皮疹與全身狀況的關係

不少人認為,既然疹病的皮疹長在皮膚上,那麼,有病的隻是皮膚,它與身體的其他部分無關,皮膚上有病搽點藥就成,不必大驚小怪。

事實上,包括疹病在內的皮膚病有幾千種,真正與全身狀況無關的寥寥無幾。

人體本是一個整體。這一部分與那一部分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俗話說:“牽一發而動全身。”皮膚的結構和功能如此複雜,血管與神經又那樣豐富,皮膚病包括疹病的“病態信號”,必然向全身傳遞或反饋,亦必然會受到全身器官,特別是中樞神經係統、循環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影響和製約。

傳染性疹病中的大多數病如麻疹、猩紅熱等,本身就是一種全身性疾患。這些病都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發熱、寒戰、不適、軀體疼痛等。另外一些傳染性疹病,如風疹、水痘,雖然全身症狀相對輕微,但病原體卻遠不止局限於皮膚內。風疹就有枕骨下、後頸部淋巴結腫大。個別水痘患者可合並水痘性肺炎、腦炎。這些都說明疹病是全身性疾病。

過敏性疹病,一般沒有嚴重的全身症狀。但蕁麻疹的皮疹(風團),除了長在皮膚上,還能長在黏膜上,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的黏膜。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蕁麻疹患者有呼吸困難、窒息、腹痛、腹瀉等症狀,另一些過敏性疾病如濕疹,有時與一些內髒病、五官疾病組成“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