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調和,這一養生名詞逐漸被人們熟悉並接受。《呂氏春秋·本味》中這樣描述五味調和:“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誌弗能喻。若射禦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可見五味調和之理論源遠流長,它的養生作用毋庸置疑,應當被廣泛應用。
中醫理論中的五味調和理論認為,五味與人體的髒腑或身體氣血相關,如果利用好並搭配好食物的五味,有助於身體的保健和養生。在中國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明確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說明五味調和得當,對保護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有重要作用。
現代人理解起五味調和就通俗易懂多了,即食物的味道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而作為食物中一大類的調味料,也同樣遵循著五味調和的原則。
全書遵循五味調和的原則,提倡日常膳食做到調味品搭配濃淡相宜。其次是了解各種味道的特點,並配伍相宜。最後在進餐時,做到味不可偏嗜,以利於五髒安和、氣血通暢,保持身體健康。
書中從五味調和的理論講起,詳細解讀每一種調味品的養生功效,然後介紹常見病如何通過調味品來進行食療調養,最後為您介紹了十幾種調味汁、調味醬,為您的健康提供了另一個安全通道,讓您懂得怎樣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