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合會國家空中力量及其與美國的安全合作(1 / 3)

海合會國家空中力量及其與美國的安全合作

軍隊建設

作者:曹震卿 羅桂潛

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簡稱海合會)六國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群,並還不斷拋出軍購大單。麵對豐厚的利潤,各國主要戰機生產商都“分外眼紅”,卯足精神希望能從海灣地區富國的軍購清單中分一杯羹,美國尤其如此。

海合會國家的軍事合作現狀

常有人喜歡拿海合會與歐盟做比較,拿海合會軍事聯盟與北約做比較,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導,海合會與歐盟、北約究其實質存在著很大區別。

海合會成立於1981年5月,其成員國包括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6個國家(除了海灣地區的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組建目的為基於共同目標、相似文化和政治身份,實現六國統一和促進合作。海合會表麵上與某些地區組織具有相似性,如設有秘書處和部長理事會等,但組織鬆散。六國中除沙特外,其餘國家對更加緊密的政治一體化或任何形式的聯盟都興趣缺缺,發行共同貨幣也未獲得全員支持,任何項目都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獲得進展。

海合會各成員國均為伊斯蘭君主製政體,相互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加之對穆斯林兄弟會和什葉派穆斯林的立場不同,以及長期存在的邊界爭端,在近代也爆發過武裝衝突。雖然無法獲得像歐盟成員國那樣緊密的政治聯係,但海合會各國間的合作還是在不斷加速、加深、加強,以共同應對外部威脅。當前,伊拉克、也門、黎巴嫩和敘利亞衝突不斷,政局極不穩定;極端宗教主義和恐怖組織瘋狂發展,愈演愈烈;與以色列長期對峙的一線國家尚未完全加入到聯盟中;與海合會各國隔海相望的伊朗盡管一定程度上被伊拉克“拖了後腿”,其實力仍一直在海灣地區占據主導地位,西方推翻薩達姆也幫了伊朗的忙,使其能在海灣地區尋求更大的影響力,而且伊朗的軍事實力更能夠控製具有戰略意義的霍爾木茲海峽這一海合會石油出口的“閘門”。麵對這些威脅和形勢,海合會各國之間的合作和相互依附感正逐漸增強,使其形成像北約那樣的更為緊密的軍事合作,像歐盟那樣更加親密的政治合作。

海合會國家有的是100年前獨立的,有的50年前才取得國家主權獨立,海灣國家對來之不易的獨立國家身份高度重視,倍加嗬護,所以海灣地區業已存在的一些聯盟組織表現並不出色。如巴林、卡塔爾、阿聯酋和阿曼聯合建立的海灣航空公司,2003年卡塔爾退出、2005年阿聯酋退出、2007年阿曼退出,現在的海灣航空已成了巴林一家所有的國有航空公司。

在軍事領域,1981年9月21日,海合會各國參謀長在利雅得的首次會議上提議加強邊境安全和規範軍事合作,之後該提議由最高理事會和海合會各國國防部長簽署批準。20世紀80年代中期,海合會組建了“半島之盾”部隊(PSF),名義上由六國軍隊共同出兵抵禦對成員國的任何軍事入侵,實際以沙特軍人為主,基地設在沙特與伊科邊境。隨後幾年規模逐漸擴大,到2006年成為擁有7000人的聯合作戰力量,保衛著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三國的邊境地帶,實際PSF目前的2個旅兵力中僅有科威特的2個營,其餘均為沙特部隊。2011年3月,巴林政府請求PSF派軍隊保衛其邊境和重要戰略設施安全,免受外國勢力的幹涉,巴林安全部隊則專注於內部安全,PSF隨即派兵進駐巴林,當然“大頭”還是來自沙特。2012年甚至傳出沙特打算將PSF兵力擴充至10萬人的計劃,但何時能達成這一擴軍目標尚需觀察。

海合會國家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多為臨時性的。根據2001年發布的第一階段合作計劃,各國防空作戰中心要實現互聯,組成覆蓋嚴密的預警和雷達網。實際上各國的導彈防禦力量、預警機和許多其他裝備仍處於各自控製之下,未完全整合到一處,而在預警和攔截反應方麵合作十分有限。同樣,雖然2004年與美國簽署了情報共享協議,但海合會空軍的情報搜集工作仍處於完全不協調的狀態。

不用驚訝海合會的空軍力量為什麼不能進行整合,其實隻要看看沙特的航空力量就知道了。沙特除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外,其陸軍、內政部民防管理總局、皇家衛隊和國民警衛隊均編有獨立的航空力量,而這6部分航空力量加在一起規模尚不及英國空軍的一半。近年來海合會在特定機型的采購方案中偶爾會選擇了同一種機型,這不是各國深思熟慮、超越國家戰略的協調結果,而是完全“純屬巧合”。

海合會國家空中力量現狀及需求

沙特是海合會中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有12個中隊的沙特皇家空軍也是其中裝備最精良、作戰能力最強的現代化空軍,且正不斷推進擴充和換裝計劃。目前正逐步接裝84架新製造的F-15SA戰機,現有70架F-15戰機也將按相同標準改裝。預計還將裝備48~72架歐洲“台風”戰機。在“台風”戰機上,沙特傾注了大量心血,並將先於英國皇家空軍獲得有空中加油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的“台風2”型,還希望參與“台風”戰機新功能的開發,特別是在機載武器和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領域。英國皇家空軍的需求量無法解決該機全部研發資金需求,這樣“台風”戰機就必須打開出口局麵,以彌補資金缺口。如“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正是在沙特的需求和資金支持下才得以整合到“台風”戰機上。

沙特皇家空軍更加強調精確打擊和防區外攻擊能力,如升級F-15C/D和“狂風”IDS,為F-15SA裝備SLAM-ER,為“狂風”裝備法製AASM先進空地導彈,為“台風”裝備“寶石路”Ⅳ激光製導炸彈和“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沙特飛行員的訓練程度也在增加,更多的飛行員被派往海外受訓,國內訓練也因采購 “鷹”式高級教練機和PC-21初級教練機而逐步提升,同時空客A330 MRTT加油機和多種新型保障飛機也逐步加入現役。C-130J運輸機和KC-130J加油機也在訂單之列,沙特皇家空軍還希望成為波音C-17和空客A400M軍事運輸機的用戶,從而擁有真正的遠程輸送能力。沙特空軍、海軍、陸軍、皇家衛隊、國民警衛和內政部還將裝備大量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