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中”字有更深的內涵,“中”就是“中間”、“中庸”、“適度”的意思。對於健康來說,任何行為都要以“適度”為標準,做到“適度”了,你也就健康了。其實“適度”就是中醫講的“平衡”概念。
現在人們都重視保健了,保健的書籍、方法滿天飛,而各種方法之間經常出現矛盾。比如有很多權威的保健書籍提倡慢性病人吃素,不吃雞鴨魚肉,不喝牛奶。而很多也是很權威的人士認為動物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人的健康不能缺少這些物質。到底怎樣來認識這些現象呢?
我們先來談談中醫的“中”的內涵。了解了“中”的含義,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很多人會說中醫當然是中國的醫學。這當然是對的,中醫是中國人的發明。但中醫的“中”字有更深的內涵,“中”就是“中間”、“中庸”、“適度”的意思。對於健康來說,任何行為都要以“適度”為標準,做到“適度”了,你就健康了。其實“適度”就是中醫講的“平衡”概念。而要做到適度,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辯證的思維,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人要健康的生存下來,你的思維、行為、習慣一定要保持“中”的境界。比如高興好不好?當然好,但高興過頭了,就會猝死。運動好不好?好,但如果強烈的運動,對身體就會有傷害。職業競技運動員就是例子,據調查,運動員的壽命比社會的平均壽命低5~10歲。人需要睡眠,但過度睡眠就會引發健康問題。我們可以做無限的聯想,任何人類的行為都能證明,隻要我們保持適度的行為方式,才是健康之道。人類的慢性病就是生活方式病,都是生活方式不適度產生的。
我們可以用平衡的思維方式具體分析一下關於食物的保健,因為食物是最容易引起眾說紛紜的。
人到底需不需要動物性食物?爭論是不必要的,我認為人類所有行為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吃什麼樣的東西也是。人類過去一直存在吃肉的現象,人是雜食動物,不像馬完全是食草動物,不像老虎完全是食肉動物。我想人是雜食動物這一點恐怕沒人反對吧。人是所有動物裏食物品種最廣泛的動物,隻要是沒有毒性,人幾乎把所有的東西都拿來當食物吃。最廣泛的食物攝取這個條件才形成了人,那麼符合這個要求的食物攝取模式才能讓人更加健康。可以說人類健康出了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飲食出了問題,而飲食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吃得太單調,營養不均衡。你看得病的人都是有腸胃問題的,幾乎都是飲食單調的。要想健康,每天食品攝入的範圍要大,品種要多,如果你每天的廚房食物有30種以上,而且經常變換,你的健康就有了重要的保障。我們選擇食物最好不要隻吃一種,而要吃一類。
人需要蛋白質,需要脂肪,可是隨著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過分攝入蛋白質和脂肪,被稱為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於是身體就出了問題。很多中老年人得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在這裏,在調理這種因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造成疾病的病人時,在一段時間裏限製動物性食物的攝入是正確的,因為病人身體內可能儲存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質和糖類,停止這類營養素的攝入,加大蔬菜水果等功能性營養素(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的攝入,就是獲得身體的營養平衡。當然,這種飲食讓身體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後,新的不平衡又產生了,這時又要考慮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人們對於動物蛋白質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年齡越大,吸收能力越差。這個時候我們要在怎樣烹調上想辦法,既要能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又要不會給我們的腸胃係統增加負擔。很多中老年人吃了動物性食品,這對身體的營養補充是大有好處的,但是,因為消化產生的負擔,形成的負麵影響反而大於補充營養帶來的正麵影響,這樣得不償失,不如不吃。我們有了中醫“中”的概念,用適度、平衡的觀點來分析我們的行為,就豁然開朗了。比如牛奶能不能吃?當然能吃,而且營養很好,但是,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每天吃的牛奶的量太大,食品太單一,而且沒有攝入其他功能性營養素,造成飲食不均衡,當然就不能消化,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這才是吃牛奶引發疾病的關鍵性原因所在,因為蛋白質進入我們的身體,必須有一定比例的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相匹配,否則引發身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