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登峰造極(五)(2 / 2)

徐曉帆問為什麼端水,是不是水到渠成之意。導遊點了點頭,說差不多。有一個男遊客笑笑:“不對,應該是洗洗睡吧。”惹得大家又是一陣狂噴。

中洞過去後,路幾乎成了45°角。拐過一個山崖,眼前的景色著實讓徐曉帆們瞠目結舌了一番——漫山遍野的冰淩隨風而擺,猶如無數的白色風鈴在蒼茫中搖曳,仿佛置身於一片茉莉花海。

渾圓的紅日在碧藍如海的天空中沉浮,觸手可及。車在上洞停住,導遊說距離頂峰大概還有一公裏左右的路,車不能再往上開了。

走下車,一些女遊客竄得比兔子還快,邊跑嘴裏還叫嚷個不停。張冰冰一步步往上挪,不時拍個照留念下。

行至頂峰,巍峨壯麗的群山連綿起伏,氣勢磅礴。放眼望去,藍盈盈的天空漸行漸遠,像是在霧氣洗滌衝刷下慢慢淡去,在群山的層巒疊嶂處化為盡頭,層次分明,畫中有畫,怎一個壯字了得!

隻是,這凜冽的寒風跟刀子一樣鑽進衣服裏,刀刀見肉,割得徐曉帆上躥下跳,左捂右遮。實在扛不住了,照完合影後徐曉帆早早躲回車裏縮成一團。

憑欄遠眺,頗有“漸至重門外,依稀見洛城”之感。天像是突然蒙上了一層黑紗,頃刻間黯淡下來,除了風卷起樹葉的沙沙聲,四下裏一片死一般的沉寂。

低頭望去,千壑澗泉,壁立萬仞,一陣膽寒,不由的往後一撤,卻感覺撞上什麼了東西,軟綿綿的。

見此美景,不得不提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唐代文豪,中唐時期古文運動的領導者,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一生卻仕途多折,而立之年被貶謫陽山為令。

雖任期不長,但影響深遠。史載,韓愈“有愛在民”,教民以詩書禮儀,易愚昧而文明,改狩獵而農耕,陽山由此風化漸開人文蔚起,始而聞名天下。賢令山,就以韓愈之“賢令”而得名。

山中風光秀麗,峰巒起伏,曲徑洄環,潺溪縱流,魚躍於淵,鬆濤蔽日,雀鳥喧天。自唐以來,名賢留題於丹崖翠壁間,使韓文公讀書台、遊息洞、朝陽洞、打字崖等千古陳跡成為當今名勝。明代所修建的北山古寺,清靜幽雅,樹木蔥蘢,寺藏碑刻,件件珠璣。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烈士陵園莊嚴肅穆,園中草木蔥蘢、鮮花似錦,更為賢令山添色增輝。

北山古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之後曆代屢經修葺。古寺坐北向南,因山構築,占地約一公頃,飛簷翹角,群山環繞,樹木蔥蘢。

寺前清流,罄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靜秀美。北山古寺為四楹大院,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中為大門,橫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雙石獅雄踞山門左右。

山門前還有兩株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唐桂,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縣誌記載當年韓愈來陽山種了兩棵桂樹,右邊這棵就是其中一棵,另一棵在舊縣府大院內。俗話說:“見到桂花樹,出門遇貴人。”

山門,也稱三門,象征著“三解脫門”,左邊是無相門,右邊是無作門,中門叫空門,取的是佛教中“四大皆空”之意。空門兩側的浮雕是佛陀說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