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或外科治療
養生保健
作者:袁敏傑 魏盟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即我們一直所提及的冠心病,是目前全球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疾病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目前冠心病已經成為全球死亡的第一原因。據估計,到2030年,因冠心病死亡的患者將占到全球年死亡總數的14.2%。隨著醫療知識的廣泛普及,一些非醫療工作者也對冠心病有了初步認識,但是在就診時,仍然有一個問題困擾著就醫者,那就是在懷疑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的同時,在心血管內科或是心血管外科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案對於自己是更為有益的?
冠心病的治療簡單來說包括內科藥物保守治療、介入治療以及外科搭橋手術。藥物治療是其他兩種治療方案的基礎。隨著冠脈介入技術迅猛發展和外科新手術技術的出現,不斷優化著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治療策略,有效地緩解了人類對這一公共健康問題的憂慮。然而由於患者的不同特點、幹預手段的不同以及治療結果的差異,關於選擇介入治療或是外科手術的爭論一直存在。
冠心病的外科治療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0年Robert H.Goetz醫生實施了第一例成功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首開了冠心病外科治療的先河。目前,冠狀動脈搭橋術已成為最常見的心髒外科手術之一,占心髒手術的80%~90%,已經成為冠心病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對於血管的複雜病變,搭橋手術在療效及治療費用方麵都優勢明顯。
再看冠心病的介入治療,1977年德國的Andreas Griintzig醫生實施了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開創了內科介入治療的先河。1986年,法國醫生實施了第一例冠脈支架植入術,此後介入治療迅猛發展、滲透,演變成了與外科幹預的激烈競爭。支架植入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狀態,明顯減輕心絞痛症狀,挽救急性冠脈綜合征和廣泛心肌缺血患者的生命。介入治療具備外科手術無法企及的優勢:如痛苦小,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巨大創傷;術後恢複快、緊急情況下可以實施迅速的血運重建,挽救缺血心肌。正是如此,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所實施的數量每年不斷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範圍內冠脈支架植入術數量幾乎是外科手術的3倍。在我國,冠脈支架植入術年手術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二位。毫無疑問,介入治療與外科治療之間的激烈競爭將持續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因胸部及心前區的不適、疼痛,或反複的氣促、活動量減低為主訴至醫院就診。無論上述症狀是否存在明顯的誘因,你都應當警惕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就醫時患者通常可優先選擇擁有完整心內心外醫療團隊的綜合性心髒中心作為首選條件。目前上海類似的成熟的心髒中心並不多見。那麼患者可第一時間選擇心血管內科,經驗豐富的心血管內科團隊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及病情需要,予以必要的檢查措施,包括無創的心電圖檢查、心髒超聲、平板運動試驗、冠脈CT顯像、心髒核磁共振、心肌灌注顯像等以及作為冠心病診斷“金標準”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在完善上述必要檢查後,可以對患者的病變有最為準確的評估,根據冠狀動脈病變情況,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合理地選擇微創、術後恢複快的介入治療亦或是推薦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解決病變問題。對於需要進行搭橋手術的患者,可第一時間聯係心血管外科經驗豐富的主任醫師請求會診,並與內科醫師共同協商討論對於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案,在確定將實施冠狀動脈搭橋術後可盡快對病人予以直接轉科以進行進一步治療。心血管疾病建立聯合診療的目的及優勢顯而易見,由於心髒內外科的緊密聯係與通力合作,希望對每一位患者能盡早明確診斷,盡早地總結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以及最快地進入合適的科室接受治療。相較於以往普通的心髒病就診模式,患者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選擇心髒內科完善檢查後發現最適合的治療是搭橋手術,需要辦理出院然後繼續於門診就診心髒外科,繼續登記住院,繼續完善檢查,然後才能獲得適當的治療,嚴重情況下可能還會耽誤病情。基於以上各點,我認為目前建立心內科與心外科作為醫療團隊聯合診療的模式合理而有效的,最終目的是使廣大患者獲得利益,不會再發生無從就醫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