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7 拒絕浮躁,以平常心麵對生活(1 / 1)

第四篇第三章7 拒絕浮躁,以平常心麵對生活

浮躁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社會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去想一些事情。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迷失了方向。

具有浮躁心理的人輕浮、輕率、急躁,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分,總想投機取巧,整天無所事事,脾氣大。麵對急劇變化的社會,他們不知所措,心裏無底,對前途無信心。這種心理在情緒上表現為易急躁,在與他人的攀比中,更顯出焦慮的心情。由於焦躁不安,情緒取代理智,使得行動具有衝動性;做事前缺乏思考,隻要能賺到錢,違法亂紀的事情都會去做。

在物欲橫流的世俗中,我們要克服浮躁心理、攀比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處世觀,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平淡心境。

那麼,如何才能克服浮躁,以平常心麵對生活呢?

首先,在攀比時要知己知彼。“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但比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從而得出的結論就會是虛假的。有了這個前提,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降低,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

其次,遇事要善於思考。不能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盲從主義,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做違法違紀的事,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道路就在腳下,看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做一個實在的人。

最後,積極做良性暗示。良性暗示也叫積極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種,能夠對人的心理、行為、情緒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言語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現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腦中都有反映,對人體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