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7章 3 做好青春期的心理保健(1 / 1)

第十六篇第二章3 做好青春期的心理保健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敏銳的智力、積極的情緒,具有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據統計,目前我國學生中患有心理和行為障礙者占學生總數的20%左右,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需要麵對生理上的明顯改變和心理上的各種挑戰。因此,青春期少男少女做好心理保健非常重要。

1.以坦率真誠的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顯著增強,但是應該明白:渴望被人接納、理解、關懷和愛是正常的,但這種關係是相互的,隻有先付出,才能獲得。關懷別人,多為別人著想,體諒別人的困難,謙虛忍讓,才是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2.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1)培養自己對激勵其積極求知。

青春期是智力發展的高峰期,是創造力發展的最佳時期。這一階段,青少年要積極學習,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自覺完成學習任務。與此同時,要學會自我解壓,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培養健全人格

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培養的關鍵期,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此時的人格培養,既有可能矯正兒童期形成的某些性格缺陷,又有可能把他們塑造成“理想類型”的全麵發展人才。但是,由於缺乏科學而健康的人格訓練,目前我國青少年中竟普遍存在著:自私、自卑、虛榮、任性、固執、嬌氣、驕傲、消沉、孤獨、抑鬱、嫉妒、膽怯等人格和心理缺陷。這是青春期教育麵臨的嚴峻現實,改變這種現象需要社會各界共同作出努力。

(3)磨煉意誌。

青少年要學會自我克製和麵對現實。在挫折、失敗麵前也要努力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克服困難、消除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煉自己的意誌。

3.保持良好的情緒

良好的情緒、愉快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來自對人生的積極樂觀的態度。

(1)自愛。

當遇到挫折、困難或心境不好時,青少年要有自我保護、自我調節的意識和能力,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和悲觀失望會損害健康。

(2)自知。

青少年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接受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遇到複雜的事要冷靜分析,采取理性的辦法處理,逐漸培養正確麵對挫折的能力。

(3)自製力。

青少年的自製力比較弱,容易受自身性格、欲望和毅力等因素的影響。要想培養頑強的自製力,首先要樹立崇高的理想,用遠大的目標鼓勵自己積極向上;其次要學會自我調節,克製衝動,抑製消極的激情。

(4)自我調節。

老師和家長要引導青少年通過宣泄、升華、補償、轉移等方法,對自己的心理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從而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