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教授 胡德昌
導 讀: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乙肝病毒的持續感染是造成乙肝病人乙肝慢性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對慢性乙肝病人實施抗病毒治療是治療的關鍵。
一、哪些病人應該抗病毒治療
被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如果轉氨酶升高或者經肝活檢證實肝組織有明顯的慢性炎症,血清乙肝E抗原、HBV-DNA呈陽性時,都應該進行抗病毒的治療。
轉氨酶正常並且經肝活檢未發現肝組織有明顯炎症活動者,雖然其血清E抗原或者HBV-DNA呈陽性,卻隻表明該患者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且處於慢性乙肝靜止期時,暫不必進行抗病毒治療,但需要定期到醫院複查。一旦出現轉氨酶異常就要及時治療。
二、治療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很多慢性乙肝病人在治療時都會追求轉氨酶恢複正常或者HBV-DNA轉陰。實際上,慢性乙肝病人進行抗病毒治療的目標包括:①近期目標:即療程結束時,肝功能恢複正常,HBV-DNA轉陰,並且出現血清轉換(指E抗原轉陰,E抗體轉陽),醫學上稱之為“完全應答”。出現完全應答,是進行抗病毒治療療效顯著的標誌。②遠期目標:即療程結束後,預防和逆轉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發生,並明顯降低了肝癌的發生率。這說明對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判定應全麵化。
三、如何選擇抗病毒藥物
首先,病人要明確自身的病情,凡是被確診為慢性乙肝活動期的病人(轉氨酶升高或者肝活檢證實肝組織有明顯慢性炎症,同時血清乙肝E抗原、HBV-DNA呈陽性者),均應進行抗病毒治療。其次,要充分了解抗病毒藥物的種類、作用機製、知應證、療效、副反應等,並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最後,也要考慮藥物的品牌、藥廠的信譽、售後服務等方麵的情況。
目前,國內外醫學界所公認的治療慢性乙肝有確切療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有兩大類:α幹擾素和核苷類似物。α幹擾素,如賽若金(α1b幹擾素)、α2A、α2b幹擾素等;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韋等。
1.α幹擾素 α幹擾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的雙重作用,迄今用它治療慢性乙肝已有近30年的曆史,療效確切。它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慢性乙肝的首選抗病毒藥物之一,並且目前仍是唯一被認可對慢性乙肝有明確長期療效的藥物。
α幹擾素的用量一般是每次30~50微克(α1b幹擾素),或300~500萬U(α2幹擾素),起始治療為每天一次,兩周後改為隔天一次,肌肉或皮下注射,此療程為6個月。用α幹擾素治療6個月後,40%~50%的病人可達到完全應答的效果,表現為肝功能恢複正常,HBV-DNA轉陰,出現血清轉換,並且療效長期穩定。有資料顯示,慢性乙肝病人經α幹擾素治療後可延緩病情進展,預防或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
我國科學家發現,中國人感染乙肝病毒後,白細胞產生的α幹擾素主要是α1b型幹擾素,而且α1b幹擾素的副作用低,尤其適合中國人使用,現已成為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的主要藥物之一。
2.核苷類似物 核苷類似物中的代表藥物是拉米夫定。拉米夫定能抑製乙肝病毒的複製,但缺乏免疫調節功能。拉米夫定能迅速抑製乙肝病毒,使血清HBV-DNA水平很快下降。但是,該藥的完全應答率不太理想,治療一年後僅約有20%的病人達到完全應答,且停藥後易複發。另外,拉米夫定用藥超過6個月就有可能引起病毒變異,且病毒變異的發生率隨著用藥的時間有遞增的趨勢。
總之,慢性乙肝病人的抗病毒治療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醫療“工程”,因此必須在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指導下進行。同時,醫生和病人之間應密切配合,重視複查、隨訪,讓醫生能及時了解治療效果,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