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把豬肚、麥冬、生地、蔥、鹽、薑、紹酒、胡蘿卜放入燉鍋內,加清水1000毫升,用武火燒沸,文火燉煮1小時即成。
【功效】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適用於肺陰虛所致幹咳短氣、痰少而稠、口咽幹燥、煩熱口渴以及脾胃陰虛之噎膈反胃、胃中嘈雜、幹嘔、大便秘結等症。
三十四、蟲草豆蔻燉全鴨
【原料】
冬蟲夏草10克,白豆蔻6克,老鴨1隻(1000克),紹酒10克,生薑5克,蔥節6克,精鹽3克,胡椒粉2克。
【做法】
①鴨宰殺後,去毛,剁去爪,剖腹,去內髒,衝洗幹淨,在沸水鍋內焯片刻,再撈出用涼水洗淨;蟲草用溫水洗淨泥沙,用酒浸泡30分鍾;白豆蔻去殼、烘幹、研粉;薑、蔥洗淨切成片和段。
②將鴨頭順頸劈開,再取8~10枚蟲草納入鴨頭內,再用棉線纏緊,餘下的蟲草,同白豆蔻粉、薑、蔥裝入鴨腹內,放入燉鍋內。再加入清水2000毫升,加入鹽、紹酒、胡椒粉。
③把燉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小時即成。
【功效】
平補脾胃,滋陰補肺。適用於脾胃氣虛所致食欲不振、食後脹滿、少氣懶言以及肺氣陰不足之神疲、咳喘、痰少而稠、消渴口幹、咽喉痛、煩熱等。
三十五、豆蔻茯苓饅頭
【原料】
白豆蔻10克,茯苓30克,麵粉500克,發酵粉7克。
【做法】
①把豆蔻去殼烘幹研成細粉,茯苓烘幹研成細粉。將麵粉、豆蔻粉、茯苓粉、發酵粉和勻,加入水適量,揉成麵團,令其發酵。
②發酵好後,如常規製成20克1個的饅頭,上籠蒸30分鍾卻成。
【功效】
補脾胃,除煩熱。適用於氣陰兩虛所致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口渴喜飲、煩熱、自汗、盜汗、心悸失眠、小便不利等症。
三十六、肉絲拌黃瓜粉皮
【原料】
濕粉皮200克,黃瓜150克,瘦豬肉40克,麻油、薑絲、醬油各適量。
【做法】
①先將豬肉煮熟切絲,黃瓜用開水燙一下切絲,粉皮切絲。
②將粉皮絲、黃瓜絲放入盤中,加入肉絲、薑絲,澆上麻油、醬油即成。
【功效】
滋陰潤燥,補益氣血。可用於糖尿病屬陰津虧虛所致的形體消瘦、口渴引飲、少痰幹咳、大便秘結及氣血不足引起的神疲體倦、氣短喘息等。
三十七、清蒸茶鯽魚
【原料】
鯽魚1條(約240克),綠茶20克。
【做法】
①鯽魚去除內髒,保留魚鱗,洗淨。
②茶葉裝入魚腹內,用紙包裹魚,放入盤中,上籠鍋蒸至熟透即成。
【功效】
清熱生津,補虛止渴。適用於消渴多飲,為治療消渴常用方。方中以綠茶為主,清熱生津以止消渴;以鯽魚為輔佐,補虛以助生津止渴。
三十八、白菜拌肚絲
【原料】
豬肚200克,白菜150克,醬油、醋、鹽、香菜、蔥,薑各適量。
【做法】
①豬肚用鹽和醋洗好,放鹽煮開撈出,刮去油脂,再加水煮至熟爛,撈出切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