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睡眠充足(1 / 3)

睡眠對於保護人的心理健康與維護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是很重要的。因為短時間的睡眠不佳,就會出現注意力渙散,而長時間者則可造成不合理的思考等異常情況。

因此,教師朋友們必須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科學睡眠呢?

(1)掌握睡眠時間

每夜睡足多少小時才是最正確的呢?

合理的睡眠應該是,每夜睡足7~9小時,這是睡眠質量的核心。

每夜睡7~9小時,恰好是由入睡到睡醒需要完成有規律的睡眠時間。

成年人入睡後,首先是腦垂體增加分泌生長激素,促使細胞新陳代謝,使體力得到恢複,積蓄體能。這一過程大約需要80~90分鍾,屬於“身體的睡眠”階段。

隨後進入腦血流量增加,使腦力得到恢複,神經係統得到保養。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0~30分鍾,屬於“腦的睡眠”階段。

再後又轉回“身體的睡眠”與“腦的睡眠”,如此反複4次共需7~9小時,恰好是由入夜到黎明之時,早晨起床後,體力充沛,精神旺盛,宛如充足了電。

(2)睡眠姿勢影響睡眠質量

俯臥睡眠:這種睡眠姿勢不好。因為在俯臥時胸部直接受壓,胸廓不能展開,肺髒的氣體交換和心髒的收縮舒張都會受到限製;為了呼吸,頭部要偏向一側,麵頰受到壓迫;由於頸部過度偏轉,頸肌得不到放鬆;俯臥位時兩下肢必定要直伸,致使肌肉不能全部放鬆休息。

仰臥睡眠:采取這種睡眠姿勢的人不少。有人認為仰臥能使人感到全身舒展、輕鬆自如,實際上在仰臥時,上下肢體是處於直伸緊張狀態,肌肉並沒有得到滿意的鬆弛。仰臥時容易將手放置於胸前,心髒和肺部受到手的壓力,會引起呼吸不暢,促使大腦做惡夢,嚇醒後還會感到胸口發悶。

側臥睡眠:這種睡眠姿勢較好。側臥時,身體脊柱略向前彎,肩部向前傾,四肢可以自由彎曲,放在比較舒適的位置,全身肌肉都可得到充分放鬆,容易消除疲勞。一般來說,向右側臥的睡眠更為可取,右側臥時心髒在上,受不到壓迫,有利於血液的搏出。由於胃髒的3/4在左上腹,十二指腸在右上腹,所以,右側臥時,便於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腸移送。

(3)找到最佳的睡眠環境

以下環境因素,對睡眠質量的提高有一定益處。

通風好:居室通風的好壞,對於睡眠質量的影響較大。如果居室通風不好,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往往會影響人的大腦功能,白天會使人感到疲倦,工作效率下降。入夜後汙濁的空氣中陽離子增多,可使人睡眠的質量大為下降,即使深熟的睡眠也總會感到不解乏。因此,我們要注意居室內的通風,最好在睡前先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一下,然後再關上門窗睡覺。

采光好:光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是重要的外界環境因素。光線刺激視網膜產生神經衝動,經視神經等通路達到大腦皮層。通過它的機能活動,影響機體的生理過程,物質代謝、全身的緊張狀態,以及睡眠的規律等。日光還可以改善人的一般感覺,提高情緒和工作效率。因此,合理的采光照明,既能保證視覺機能的需要,又有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

溫度適宜:溫度在18℃~22℃時,最有利於人們的工作、生活,如果室內外的溫度過高,就會影響人們的大腦活動,增加機體的耗氧量。夏日的居室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用空調或電風扇來調節室溫,從而改善睡眠。

濕度適宜:空氣的濕度太大或過於幹燥也不利於健康,會使人感到不適,不利於正常的生活。如果居室的濕度太大,可以通過通風、光照,或安裝去濕設施來調節;倘若是空氣過於幹燥,可以在地板上灑一些水,或在睡覺前取一盆涼水放在床頭,這樣可能會將濕度調節一下。

噪音汙染少:噪音不僅損傷聽覺器官,對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等其他係統也有不良影響。據研究發現,較強的噪聲長時間作用後,除可導致聽力下降外,還可引起頭暈、頭痛、耳鳴、失眠、乏力、記憶力衰退、血壓波動及心律失常等症狀。在腦力勞動時,嘈雜擾人的噪音會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過強的噪音還可引起鼓膜出血、神經錯亂、休克乃至死亡。因此,防止噪音汙染,保護環境安靜,對保護人健康的體魄,對擁有良好睡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