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小說與電視劇結良緣(1 / 2)

行業觀察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那幾年,互聯網剛剛走進人們生活的時候,陸幼青在網上連載了他的《死亡日記》;痞子蔡在網上發表了他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中國的網絡小說誕生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後來就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2015年,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作品更是橫掃電視熒屏。2015年最值得期待的電視劇榜單上,絕大多數都是根據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那麼網絡小說馳騁於電視劇領域究竟有什麼優勢呢?

一、從傳播者角度看

改編難度小,減輕製作負擔

網絡媒體使創作的門檻降低,大眾、草根有了挑戰藝術精英的機會,因而消解崇高、顛覆權威的精神成為網絡世界的特色之一。改編網絡小說自然不用背負歪曲經典的風險。而且網絡小說中充滿視覺化意象,更強調故事的曲折性和衝突性,便於改編為劇本,加上網絡寫手多會加入編劇的工作,對製作團隊而言,減輕了不少負擔。

資源互補,擴充影視劇取材的深度和廣度

在影視劇大批量生產的今天,影視劇製作周期短,對劇本的需求量又大又急,劇本短缺日益嚴重,尤其是好劇本更是重金難求。但編劇創作平均得花一年的時間,精致的劇本甚至得花上三年,耗工耗時。

而從網絡小說中取材進行改編,除了能夠吸納網絡小說的原創內容,改善取材跟風嚴重、原創性貧乏的問題之外,網絡小說所觸及的社會層麵更廣、更近且速度更快,能夠有效拓寬影視劇的取材廣度和深度,給予影視劇製作方更多樣化的劇本進行挑選。

買版權送人氣

因為寫作門檻低,寫手眾多,網絡小說改編的價格相對於專業的、已經享有盛名的編劇、作家來說是較低的。網絡小說的性價比高,對於近年來拍攝成本上升、演員片酬大幅度提高的現狀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救星,所節省下來的劇本成本就能被利用到其他製作領域,提升拍攝水準;而網絡小說所累積的高人氣,對具高風險特性的影視劇產業而言,也是一種收視的保障,收視率不僅較其他影視劇高,重播率也高。

從受眾角度看

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題材的多元豐富性、內容的高度生活化,完美地迎合了受眾的審美需求,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中定性地解釋了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給予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影視劇是大眾化、通俗化的娛樂產品,觀眾人數眾多,因此更要考量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心理接受能力。而網絡小說內容上更加貼近生活,能反映當代流行文化,所以由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作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