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學校、全家總動員,寶寶時刻在“受教”(3)(2 / 3)

慢慢地,文博在家裏話越來越少了,媽媽也不讓他出去玩,每天放學後他就隻好悶在自己的房間裏,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就變了。

由此可見,如果媽媽忽視了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不重視孩子在學校的感受,時間一久,對孩子的負麵影響就會表現出來了。從孩子心理和智力發展來說,上了學的他已經是一個有自我主張和能力的孩子,這時讓他“乖乖閉嘴”,對他來說是一種痛苦。仔細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回答孩子的問題,才能滿足孩子的這種表達欲望,同時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另外,這對加深親子關係是大有裨益的,媽媽不要等到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說話的那一天,才感到失落和緊張。

那麼,媽媽怎樣保護孩子這種說話的欲望,並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經曆和感受呢?

首先,媽媽要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傾聽孩子說話,充分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這是良好的家教必須具備的。媽媽隻有充分尊重孩子,他才會相信媽媽,願意將心裏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對於媽媽來說,這既有助於自己了解孩子的經曆和體會,也能夠加深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孩子所說的話表現出了自己強烈的好奇心,說明他在思考、在尋求答案。這時媽媽最好的回答,是先跟孩子解釋和分析問題,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後,媽媽要對孩子愛思考的好習慣做出表揚。這樣的話,孩子在學校遇到事情會繼續思考,回家會繼續跟媽媽討論。試想,每個孩子從上小學到大學期間,每天和媽媽討論、增長見識、加深感情,和回家之後什麼都不說,將來的差別會有多大呢?毫無疑問,會有天壤之別。

其次,媽媽要讓孩子明白,你正在認真聽他的話。孩子向媽媽訴說的時候,媽媽的關注度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這時,媽媽應該停下手中的事情,轉向孩子,與孩子目光接觸,並仔細聽孩子說話,同時還要做出簡單的回應。當媽媽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一種鼓勵和支持,會願意繼續說下去。

再次,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孩子說話時,無論媽媽有多忙,都要盡量表現出聽得很有興趣,讓孩子發表他們的觀點,完整地聽他們講話,千萬不要打斷孩子,不要隨意插嘴。如果你不同意孩子的看法,也不要立刻否定,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討論,直到孩子完全理解清楚,做出正確的判斷。

再次,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向你訴說的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情,比如他今天在學校看到很好的朋友受到了老師的批評,自己覺得很難過。這時,媽媽應該認真傾聽,孩子說完之後,要抱一抱孩子,告訴他自己很理解他的感受,當然也要讓他明白,小朋友被老師批評是因為做錯了事情,做錯事情就要需要有人來提醒他們。不要因為體會孩子的感受,就灌輸給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做媽媽的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子女還是一個孩子,就疏忽了讓他們闡述自己看法的機會,尤其是當他們說到學校的事情時。媽媽不能陪著孩子上學,但一定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經曆的事情,這才能真正地做到關心孩子的成長。

職場媽媽育子經

媽媽聽孩子說話時,不要總是高居臨下地對待孩子,應“蹲下來”傾聽孩子訴說原委。孩子有值得稱讚的觀點,媽媽應表明支持的態度,即使孩子認識上存在誤區,也要循循善誘啟發開導。傾聽孩子的訴說,是一把開啟孩子心靈窗戶的金鑰匙。

和學校的溝通一定要到位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家長、老師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結果。家長的助力可以鼓舞老師無比的信心和無限的驅動力。如果雙方能夠彼此融洽溝通,信任合作,一定可以造就孩子健康美好的未來。所以,媽媽千萬不要有“孩子送到學校,就由學校來教育”的想法。而是要明白,孩子送到了學校之後,在自己身邊的時間少了,所以就要更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多和學校保持溝通,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及時糾正過來。

那麼,媽媽如何加強和學校的溝通,提高對孩子學校生活的關注度呢?

首先,一定要多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孩子在家中,和孩子接觸最多的是父母;在學校,最了解孩子的當然就是老師了。孩子和同學相處得怎麼樣,學習狀態怎麼樣,存在什麼樣的問題,這些都能通過老師來進行了解。

和老師進行溝通,不是簡單地打個電話問一下、聊一下,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嚴重問題才去找老師。心理學家認為,在輕鬆氣氛下互相認識的老師和媽媽在對孩子的問題交換看法時,相互之間很少保留意見;二、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錯誤是偶然所為,甚至是老師監管不到位的結果。專家常提醒媽媽:“請媽媽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凡是對這種情況表示理解的媽媽,從一開始就會贏得老師的好感;三、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談一些比較重大的家庭問題,尤其是影響到孩子平時表現的家庭問題,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但隻有這樣,才能在孩子出現異常時獲得老師的理解;四、“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麼會在學校裏調皮搗蛋呢?”媽媽們可能會在和老師的交流中說出這樣的話。這是因為,所有媽媽都認為自己對孩子最了解,每當老師對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時,媽媽往往很不高興。不過,媽媽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完全和在家時不一樣,這樣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老師向媽媽反映這樣的情況,媽媽一定要表示相信,別對老師的負責產生質疑。否則,也有可能讓老師在以後的溝通中“報喜不報憂”,這對孩子的負麵影響就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