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聯播》走出的薛飛與杜憲
傳奇人物
作者:卜昌烔
薛飛:離開《新聞聯播》後的日子
就在大學同學杜憲從央視離職幾個月前,同樣從《新聞聯播》主播轉崗做幕後編輯的薛飛也辦好了他的離職手續。1992年2月3日,農曆大年三十,薛飛孤身一人提著行李箱登上了前往匈牙利的飛機。在那裏,他的妻子和一家他與朋友們合開的中國餐館在等著他的到來。
匈牙利的個體戶
Tata是距離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66公裏的一個小城,僅有3萬人口,寧靜,安逸,按匈牙利的發音,薛飛稱之為“陶陶”。這裏是他新生活開始的地方。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大批中國人湧入當時與中國互免簽證的匈牙利,以求在該國經濟轉軌之際,大撈一筆。這也便是當時流行歌曲中唱到的“北京的倒爺震東歐”。
薛飛的妻子及其家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很早就在陶陶開了一個中餐館。後來,薛飛在國內的幾個朋友通過追加投資也加入了進來,共同注冊了公司,以便做大宗貿易。薛飛趕赴匈牙利時,正值公司各種矛盾叢生。一邊是家人,一邊是朋友,毫無商業經驗的他很難維持平衡,不久也陷入了矛盾的旋渦。最終,飯館被關閉,朋友撤股,落在薛飛及其家人身上的是一大筆債務。
最困難的時候,薛飛帶著家人一起在“陶陶”的集貿市場上辛苦地練攤。曾經的“國家喉舌”,這時不得不為生計發出個體戶的吆喝。
“第一聲叫喊實在不易,它所衝破的不僅僅是我心理上的防線,而是將全部的虛榮心徹底打碎,使我重又走上了一條實實在在的生活之路。”薛飛說。
拍攝電視劇遭遇滑鐵盧
通過練攤、開商店等艱苦創業,薛飛的手頭寬裕了起來,他和家人一起在陶陶小城建了一座占地約700多平方米的別墅。擺脫了生計之憂的薛飛開始關注他更感興趣的文化事業。
一部講述旅歐華人故事的名為《多瑙河·黃太陽》的連續劇由此誕生。薛飛對這部電視劇的期望值很高,從籌資到拍攝再到最後的剪輯,他全程參與。但《多瑙河·黃太陽》最終讓薛飛落下了80多萬元的債務。這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薛飛至今都很嚴重的煙癮便是在那時候養成的:“一根接著一根,每天從早到晚都停不下來。”拍攝電視劇慘敗後,薛飛決定回國發展。現在的薛飛,是中華女子學院客座教授。
薛飛的老朋友張寶瑞告訴記者,這些年薛飛其實有很多機會重返電視台,但他都拒絕了。教書之餘,攝影、書法、朗誦等都是薛飛的愛好。網絡上流傳著很多他以“天蠶”為名朗誦的作品。張寶瑞還收藏著多年前薛飛送給他的一張CD,裏麵刻錄了薛飛朗誦的一首詩。
私下裏,薛飛和杜憲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情。“幾年前他跟我說,他跟杜憲一個禮拜見好幾次麵。”張寶瑞道。正直,善良,行事低調,不愛說話,也不愛聊往事,喜歡抽煙——這是薛飛給他留下的多年不變的印象。
除此之外,張寶瑞最大的一個感覺是薛飛蒼老了很多:“他以前在中央電視台的時候是一個英俊小生的形象,現在是一個非常滄桑的中年人了,身上有很多歲月的痕跡,受苦的痕跡,但是他很堅強。”
杜憲:“中國女性典範”
杜憲決定砸掉自己的飯碗也是1992年。這是她在央視的第10個年頭,3年前,她從《新聞聯播》主播的位置上下來,被調到央視經濟部擔任編輯。“飯碗還真夠鐵,並不好砸,絞盡腦汁,費盡口舌、筆墨,曆時約4個月才算砸下來。”杜憲在1993年出版的《我在美國106天》一書裏寫道。她一直保存著1992年6月的一張工資條,那是她與央視關係的最後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