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當勞“進軍”蘇聯一波三折(1 / 1)

麥當勞“進軍”蘇聯一波三折

康樂財智

作者:影子

本想借莫斯科奧運會“亮相”

麥當勞一直被當作“美國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象征”。曾有美國人在《國家評論》雜誌上一本正經地分析蘇聯抵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動機:一是報複4年前美國對莫斯科奧運會的抵製,二是“美國到處是麥當勞,蘇聯唯恐運動員溜去享受,沾染資本主義壞習氣”。很難想象這樣一家企業能在紅色帝國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正因如此,最初麥當勞打的並非蘇聯本土的主意,而是想先拿下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食品特許供應權,用這種近乎廣告讚助的方法,實現“在莫斯科亮相”的意圖。麥當勞派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代表團開始和蘇聯人談判,他們派出的代表是一個39歲的中年人、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科漢。

蘇聯改革帶來轉機

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科漢首次與蘇聯官員進行了接觸。從1976年到1979年,他一次又一次飛往莫斯科,由於常來常往,他每次下榻的莫斯科“都市賓館”裏的侍應生,都能一下叫出他的姓名。

1979年,距奧運會開幕隻有一年,他一度得到消息說“有門”,於是興衝衝地跑到莫斯科,在都市賓館苦候了17天,得到的答複卻是“涅逗(俄語,不)”。隨著蘇聯入侵阿富汗及隨後美國人對莫斯科奧運會的抵製,“美帝國主義的象征”麥當勞和“美帝國主義”的奧運代表團一起,未能出現在奧運舞台上。铩羽而歸的科漢被同行譏諷為“瘋子科漢”,就連麥當勞內部也開始質疑:“美國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象征”出現在蘇維埃心髒,這個想法太瘋狂了。

然而科漢和麥當勞公司卻堅持認為,進軍蘇聯的想法沒有錯,在科漢看來,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人口過億,工業化程度相當高,在時尚都市消費方麵卻一片空白”的,有潛力的市場,他們沒有理由不重視。戲劇性的變化發生在1986年。當時,進行“新思維”改革的蘇聯對麥當勞的態度有了顯著改變,蘇聯電視台插播了一段對麥當勞的正麵描述:冒著熱氣的漢堡包,櫃台後忙成一團的服務生……這一信息迅速被一些敏感人士捕捉到。

開業當天迎3萬人

這時候,折騰了10年的科漢也終於找對了門路,就是莫斯科市政府。莫斯科市急於發展商業,科漢努力讓後者相信,麥當勞金色標誌本身,就是滾滾客流的天然催化劑。1988年4月,麥當勞和莫斯科市政府簽署了合資經營的協定,這意味著這個麥當勞餐廳是“一國兩製”,股權由麥當勞加拿大公司和莫斯科市政府共同占有。1989年底,科漢終於得到市政府的答複:同意麥當勞開設兩家分店。

1990年1月31日,一大早趕到店門口的科漢驚訝地幾乎忘記自己是來做什麼的——5000多市民排著長隊,將普希金廣場繞了足足3圈,隻為“嚐一嚐資本主義的味道”。這一天,3萬人次顧客擁入,營業額超過1萬-5萬盧布,創造了麥當勞的曆史紀錄,直到今天也沒能打破。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