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華工“一戰”故事
往事揭秘
作者:張小白
華工在法國冒著槍林彈雨挖戰壕,修工事,裝卸炮彈,救護傷員,掩埋屍體,做別人所不能做、不願做的工作。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歐美國家舉辦了各種紀念活動。中國前外長李肇星特地前往法國,憑吊安葬在諾萊特華工墓園的884名一戰華工。
當年,大約14萬名華工來到歐洲參與了戰爭,其中有近萬名客死異國他鄉。雖然華工在當時應募的動機主要還是養家糊口和求得生計,但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令人起敬,甚至還為國家爭取到了一定的權利。
華工的招募和命運
1840年以後中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是很不利的。一戰之前,中國沒有成為殖民地,是因為各國在華勢力相互製衡。一戰爆發,打破了當時的國際體係,對中國不利的國際體係崩潰,對於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機會。
由於日本的強烈反對,中國雖在1915年不能直接參加一戰,但提出“以工代兵”。最終法國招募了4萬名華工,英國招募了大約10萬名。美國參戰後,向法國借了1萬名華工,為美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服務。華工絕大部分是山東人。在法華工,在法律上是和英國人、美國人平等的。
整個一戰延續了不到1500天,但華工在戰爭結束後,仍舊犧牲生命。因為他們要清理戰場,戰場上有許多未引爆的炸彈。不少華工在清理戰場中死亡。大致說來,14萬名華工有3000人死亡。一部分是還沒到法國,被德國潛艇擊沉,如有一艘船所載的大約500名華工因此葬身大海。
發生了很多浪漫故事
華工到法國後,二三十歲青年和法國女人一起工作,這其中發生了很多浪漫故事。
外交家蔣廷黻當時為華工工作,有一天有一個法國女士跑到他的辦公室,對他說,蔣先生,有一位華工很快會被送回中國。你能不能不要讓他回去。蔣廷黻就問她為什麼要幫這位男士,她說我已經和這個中國人同居兩年了,我很愛他,將來要和他結婚。蔣廷黻說,你可能不了解中國,如果你和這個男人結婚,你將來就要去中國生活。這位法國女士說這個中國人從來不打我,我如果不跟他結婚,將來也很難找到法國人結婚。因為一戰期間法軍的死亡率極高,就算最後她想要跟法國人結婚,要麼對方是個酒鬼,要麼是個斷胳膊少腿或是心智不全的人。所以她就覺得,倒不如就跟這個人結婚。戰爭結束後留在法國的3000名華工,都是有法國老婆的。
為國家爭取到機會
之前也有過華工出洋,不過在清朝,他們都被稱為“天朝棄民”。在一戰期間,華工發現自己不比西方人差。一戰期間的坦克是尖端武器。一開始英國國防部不允許外國人接近英國軍隊的坦克。結果後來發現,華工修理坦克比英國工人還要快,所以有三個華工團專門為英軍修理坦克。英國外交部有一份報告指出,如果把一個印度人、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英國人放在一起比較,中國工人挖戰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兩倍,比英國人還要高。有一個叫傅省三的華工說:“我們與西方人賽腦力賽體力,都不比他們差。如果我們擁有平等的教育,中國的前途不可限量。”
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特別在總務院下設立保僑局。梁啟超提出,中國如能借保僑的機會參戰,“實為我中華民國國政上開一新紀元”。後來,中國在1917年8月份在美國之後,正式向同盟國宣戰。這個機會是一戰華工爭取的。華工赴歐參戰,還為戰後中國參加巴黎和會提供了良機。借助“參戰國”的身份,中國開始收複丟失的部分主權。
華工回國之後
14萬名華工裏,大部分人都回來了。這些華工在法國接觸了最先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他們開始自珍自愛、關注祖國的前途命運。鄧小平、周恩來等人到法國勤工儉學,也是步華工後塵。1919年,鄧小平到法國時不到16歲,而不少華工直到1922年才回國。
中國政府一度有很好的設計,安排歸國華工去工廠、公司工作。可惜的是1922年後中國實力很弱。這批華工中有的在上海當工人,領導了最早一批罷工。1919年中國爆發的“五四運動”以及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興起的新式工人運動,皆同一戰赴歐華工有密切的關聯。
(摘自《東方曆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