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節食對健康長壽確實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中年朋友應如何合理節食呢?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食鹽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每天25~30克為宜,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每天至少在400克以上,禽類、魚和肉每天有100克就足夠了。動物內髒要少吃,以穀類為主食,且每餐都不要吃得過飽,以八成飽為宜。其次,如果偶爾吃得過飽,進餐半小時後,一定要進行必要的體育運動,以消耗掉多餘的熱量。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節食的目的是保持一種“低營養”水平,糾正營養多多益善的觀點,但絕不是“缺營養”。因此,節食必須要在保證營養供給的基礎上進行。
中年節食利長壽
中年是一個重要的生命階段。如果不注意飲食與營養的科學性,不僅會導致疾病,影響中年人能力的發揮,而且會加速衰老的到來。根據中年人生理特點,在飲食方麵需遵循以下原則:
1.少吃一點減輕腸胃負擔人體過多攝取蛋白質和脂肪,使消化係統負擔過重,易導致消化不良。這樣,未被消化的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腸道內,會產生許多毒素和致癌物質。這些毒素和致癌物質不但易使人患腸道疾病,還會被腸道吸收,透過心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係統,使人衰老。
2.飽食使大腦代謝紊亂中年人的代謝水平已開始逐年下降,再加上許多人平時缺乏運動,天長日久不僅腰帶越來越長,而且各種病也爭先恐後地找上門來。科學研究證明,飽食後,大腦中有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會比不飽食時增長數萬倍,而這種生長因子會使脂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大,促使腦動脈硬化,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和腦功能退化,最終出現癡呆而縮短人的壽命。
3.飽食損傷細胞,使人早衰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大,產生的活性氧就越多,人老化的程度也就越快。而少吃點兒可以減少活性氧的產生,使細胞免受其害,從而延緩衰老。
4.節食有利於長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小組研究發現,動物體內存在一個特定基因,在食物熱量供應較少的情況下,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便增加,起到防止細胞凋亡的作用。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是節食能延緩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年人別“旱”著
俗話說:“人可三日無餐,不可一日無水”,這句話形象地反映了水對生命的重要。生理學研究表明,中年人對失水的口渴反應降低,顯得耐渴。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在家比較清閑,經常茶不離手,可是許多中年人似乎隻有等到口幹舌燥的時候,才想起給自己倒杯水喝,而此時身體已經是處於比較嚴重的缺水狀態了!中年人如果不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就非常容易發生慢性脫水,可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甚至英年早逝!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如營養物質的攝取和運輸、體內各種生化反應的進行、體內代謝廢物的排泄、體溫的調節,都需要水的參與。水分也是維持消化液分泌和避免便秘所必需的。水分還是血液的基本成分,血液內水分減少,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血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固然與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密切關係,而血液黏稠度增高也是引起腦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液黏稠度增高除血脂異常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體內缺水。其中夜間失水的後果最為嚴重,會導致血小板凝聚力和黏附力增強,所以,清晨是腦血栓形成的發病高峰。
水既然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又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及早衰的重要因素,那麼,對於水的攝取就應像攝取食物那樣,每天要保證充足的量,而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去喝水。水的攝取不僅要適量,還要適時,一般來講,少量多次喝水比較好,清晨起床時最好飲用1杯白開水。在出汗較多、運動或洗澡後也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此外,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這樣既補充了水分,又提供了必要的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可謂一舉多得。一般來說,蔬菜的含水量在95%左右,水果含水量約為90%。所以,食用500克水果或蔬菜,相當於喝了400多毫升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