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八烈士”黃齊生(連載1)(1 / 3)

長篇連載

作者:王鴻儒

第一章 從學徒到經理

1.文廟小先生

貴州安順的文廟,坐落在縣城的東北角。

文廟,那是祭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老夫子的地方,也多是曆朝曆代文人學子求學、科考之處。科舉時代,凡縣治府治所在,都有文廟。不用說,那是一府一縣人文的象征。

安順的文廟,在這片高原上,卻非比尋常。

不僅因為它的古老,更因為安順曆來為黔省商業重鎮。這裏,離省城貴陽,不過二百來裏,如《黔南形略》所稱:“山川深阻,林箐蓊翳,扼黔蜀滇粵四省之要害咽喉重地也。”一年四季,這裏商賈雲集,市麵也格外地繁榮。安順刀剪是出了名的特產;城內西街的布,東街的鹽,也一溜兒排了無數家字號。大十字鍾樓一帶,每逢場天,更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正因如此,明清之際,便在此設立了府治。徐霞客當年漫遊到這裏,曾在日記中寫道:安順“城垣峻整,街衢宏闊。南半裏有橋,又南半裏,有城樓跨街,市集甚盛。”近代改良主義教育家嚴修出任貴州學政,為選拔人才而設棚考選,首考之地即為安順。文廟,正是嚴修當年親臨監考,拔擢寒素的考場。

安順的文廟,確是古老的。它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至清末,已有五百餘年曆史。五百餘年風雨肅蝕,文廟已幾經坍圮,然而塌了又修,不斷增建,到本書主人公走過廟前那一大片壩子,跨進廟門之際,出現在他眼前的文廟,雕梁畫棟雖已不再有昔日的輝煌,但隱在古樹蕭森中的殿宇,卻依舊是一派莊嚴肅穆的氣象。

他不是頭一遭走進文廟,但這裏的一磚一瓦、一木一石,每一次他都感覺到新鮮、聖潔。他放輕了腳步,仿佛可以聽見自己怦然的心跳。每一次來到這兒,他都帶著一份朝聖者的虔誠,相信聖人能夠幫助他淨化靈魂,帶給他痛苦、勞累中自強不息的力量。

迎麵而立的是三座石坊。中間一座上書“金聲玉振”;照壁兩端,是“德配天地”坊和“道冠今古”坊。他知道,那是為了紀念這位二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的煌煌功德。“金聲玉振”,他仿佛聽見了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聚徒講學時的金石之聲。他穿過石坊,過了禮門,在一道空花高牆內,看見了一座半圓形的水池,那是“泮池”,池上有一座玉帶似的石橋,稱“環橋”。再往前,該是高大的“欞星門”白石坊了。坊後,有相對而立的奎文、藏經閣,正中的大成門後,便是供奉孔子並七十二高足牌位的大成殿。殿前聳立著兩根透雕盤龍石柱;天子台上,古老的桂樹,枝葉蒼翠,亭亭如蓋。正是桂花開時,馥鬱的花香,因了涼秋的風,一陣陣吹送過來。他深深一吸,花香直透肺腑,頓覺神清氣爽。

他身著一件洗得發了灰的藍布對襟短衫,頸後拖一條發辮。看上去不過十五、十六歲的少年,卻是過分地早熟了:那微蹙的雙眉,凝然沉思的目光,與店家夥計身份截然不同的神情、模樣……

他凝視著池水,恍然間似看見他的身影一旁,出現了一個高而微胖的身影,麵孔祥和、敦厚,帶著慈藹的笑容。

“哥……”他失口叫了一聲,才發現那是幻覺。兄長黃幹夫遠在省城。昨日他方才接到幹夫的來信,告訴他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已經失敗,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康、梁遠走海外,嚴修先生也因為倡議改革遭到頑固派的忌恨,解職還京,離開了貴州……幹夫他怎麼會忽然來到自己身邊呢?然而當初幹夫兄確是與他這樣站在一起的,就在這文廟的泮池邊,水裏映現著他們哥倆的倒影!

那一年,嚴修大人在安順設棚考選,哥哥黃幹夫以優異成績而榜上有名。那一天,哥哥與同榜中選的秀才們就是打從環橋上走下來,然後繞泮池一圈而獲“遊泮”殊榮的,這是鄉試中舉者的殊榮!哥哥的學識給嚴大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隨之又將他選進了創設在貴陽的“經世學堂”……

然而現在這位為貴州開一代教育新風的嚴學政卻已離去了,經世學堂隨之解散,那麼,幹夫又欲何之呢?經世學堂,培養經世致用者的學校,在這世紀之末,實得風氣之先。幹夫早就說過,經世學堂開設經、史、時務、數學、英文、格致、地理等課程,嚴大人主張“中學為本,以經義為主;西學為用,以數學為入門”,傳播西方科學文化,打開山門,大大開闊了貴州這閉塞山區的學子們的視野。而幹夫的算學、格致兩科,成績特佳,尤為嚴學政所賞識……經世學堂,幹夫在那裏如魚得水,也令做弟弟的他,心向往之。如今卻是解散了。他想起兄長來信所說:嚴大人去後,為了紀念這位大力為貴州興學,傳播維新思想的偉人,他和同窗們捐資為他立了《去思碑》。他們尤其不能忘記,嚴學政臨別的贈言:“甲午戰後,國事艱危。當今時勢,非自強不能自存,非人才不能自強,非講學不能育才,非合眾不能礪學。目前,建立學會,確為天下之急務,也是貴州的一大要務。諸君不如創設黔學會,約集誌同道合者,相互研討,以使前不負古人,後不負來者,上不負國家,下不負百姓。強國保種,首在育人呀!”

他正沉浸在冥想中,大成殿那麵卻響起一片喧嘩、吵鬧。

他繞過泮池,踏上義路,穿過欞星門石坊,向著大殿飛跑。

大成殿前,天子台上,一群七大八小的孩子正在爭搶桂花。

兩個年歲稍長的孩子正騎在桂樹上,伸出手去,一枝一枝地攀折,一枝一枝地扔下;台上,七八個孩子一邊搶,一邊便爭吵起來。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