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混戰“升級”
國際
作者:高倩
每年的北美夏季檔無疑是屬於超級英雄們的,各路英豪的前傳後傳輪番上演,拯救全人類的大戲不斷刷新。迎合流行的同時,也為電影公司賺回了高額票房。這其中最成功的當屬漫威公司的《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截至9月底,影片的北美票房已突破3億美元,是今年暑期檔的最大贏家。
就在漫威持續稱霸銀幕的時候,其在出版界的競爭對手DC漫畫(DC Comics)則揚長避短,把目標對準了電視熒屏。今年秋天,DC與華納兄弟電視製作公司(Warner Bros. Television)有三部期待值極高的漫畫改編劇集開播:CW熱播劇《綠箭俠》(Arrow)的衍生劇《閃電俠》(The Flash)、NBC的《地獄神探》(Constantine)以及福克斯(Fox)的“蝙蝠俠前傳”《哥譚》(Gotham),此外,CW還迎合如今正在大熱的僵屍題材,專門為季中冬歇期準備了一部名為《我是僵屍》(iZombie)的劇集,主角也是DC漫畫人物;TNT頻道籌備在明年秋季檔將DC的《泰坦》(Titans)搬上熒屏,把關注點放到青少年超級英雄,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福克斯已經確認開拍DC的漫畫《路西法》(Lucifer)的試播集,這部主角為地獄之王的漫畫自改編消息傳出開始,就已經引起了大批漫畫迷的高度關注。
九月,美國的電視評論家協會(Television Critics Association)評選《哥譚》為本季最具前途的新劇,它與《閃電俠》一起登上視頻點播收視率榜單前列,成為各大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
ListenFirst Media的聯合創始人傑森·克萊恩(Jason Klein)認為:“從話題度來說,《閃電俠》與《哥譚》同今秋的其他新劇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兩部劇集在YouTube和Facebook上的強力推介,使其開播前期就在多個數字和社交平台上就貯備了大量民眾基礎。”
上個播出季,漫威進軍電視圈的試水之作《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首季在ABC播出,收視成績尚可,平均收視達到3.1%,其中18-49歲年齡段的觀眾數850萬人次,並登上ABC男性觀眾收視榜首。但即便如此,這個表現與漫威在大銀幕上的成功相比,還是不盡人意。該劇的執行製片傑德·魏登(Jed Whedon)承認劇集初映時考慮不足,“在塑造原創人物性格的豐滿度方麵有一些問題”。
但漫威顯然並不打算將電視市場拱手讓給DC,《美國隊長》衍生劇《神盾局》前傳《探員卡特》(Agent Carter)即將在季中開播,另外還有四部以漫畫英雄為主角的Netflix劇集《超膽俠》(Daredevil)、《傑茜卡·瓊斯》(Jessica Jones)、《鐵拳》(Iron Fist)和《盧克·凱奇》(Luke Cage)定於2015年開播,預計將以短劇集形式呈現。
著名編劇喬·蘭斯戴爾(Joe Lansdale)為漫威和DC都寫過劇本,他認為:“漫威的電影作品大獲成功,至少目前漫威更重視也更願意投拍電影,在這方麵DC有些滯後,但他們在真人動作和動畫劇集上做得更好。《綠箭俠》如果能控製住日漸增多的肥皂劇狗血情節,收視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而《神盾局特工》前幾集看著很造作,後麵越來越自如。”
《神盾特工局》碰到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要顧及漫威漫畫及其電影中漫威宇宙的設定,這種龐雜繁複的人物關係對電影是優勢,但製片人承認,這對電視劇編劇會有相當大的限製。比如第一季中一個關鍵情節就必須要等到今年4月4日《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在北美全麵上映後才能加入劇本,但當時《神盾局》整季已經播完三分之二。
資深劇評人布萊恩·洛瑞(Brian Lowry)指出,“電視劇與電影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神盾特工局》各方都要照顧到,但也難免會讓人覺得編劇是在拿漫威的二、三流人物充數。”
執行製片人默麗莎·譚查羅恩(Maurissa Tancharoen)認為,漫威宇宙這個大背景當然有其獨特優勢。雖然編排頗具挑戰性,但能有時間交待些電影中被忽略的細節和幕後故事也頗讓人期待,比如神盾局內奸這個情節。一旦這些細節交待清楚,後麵的劇情就順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