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有理的“無理取鬧”
粉紅家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讓廣大父母心塞煩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間歇性發作的無理取鬧、耍脾氣。拿東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來拿,否則,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腳的,否則,鬧!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家”裏,否則,吵!這些時候,家長簡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裏!但是,冷靜下來想想,孩子的這些“無理取鬧”真的“無理”嗎?並非如此。其實這是孩子在維持自己的“秩序感”。那麼,家長應該怎樣理解孩子的這一心理特征,並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適宜的養育策略?下麵小編為你詳細道來。
何謂“秩序感”
“秩序感”是人對於事物的空間布局、存在形式、歸屬或事件發生順序和諧、有序的要求,學前期的孩子,就處在這樣一個敏感的內心世界裏,於是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學派提出的“秩序敏感期”。尤其是2-4歲的孩子,對家裏物品的方位、對做事情的先後順序、對所有物品的歸屬等等,都會非常感興趣,並且對這些事物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並且認為這種秩序是不可更改的。過去形成的記憶模式是這樣,現在也必須是這樣。
無理取鬧還是“秩序敏感”,教你一眼看穿
正確對待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正確區分孩子的“撒潑”行為到底是無理取鬧還是“秩序敏感”。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現形式,最典型的有如下三種:
1.對環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案例:
爸爸從外地出差回來,一進家門就急著想抱抱寶寶,隨手就把外套放在了沙發扶手上,結果寶寶大哭大鬧起來。直到媽媽把外套拿走放回臥室,寶寶才逐漸安靜下來。
分析:
孩子出生後,周圍環境中的固定陳設通常會漸漸成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而當他已經習慣的格局被打破時,就會出現焦慮和不安的情緒,甚至大哭不止。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發現某個東西脫離了常規放置的地方後,可能還會親自動手把它還原到原來的位置。支配他這種行為的就是秩序感。
2.對事物所有權的極度敏感
案例:
奶奶從老家來看望2歲半的萌萌,進門就脫掉自己的鞋子,穿上媽媽平時穿的拖鞋。小家夥馬上哭起來,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還給媽媽不可……
分析:
學前的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會對特定物體的歸屬十分敏感,認為家裏的某一個物品是屬於誰的,就是誰的,其他人不能動用,否則,就是破壞了事物存在的法則,值得他去糾正和維護。
3.對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預先設計
案例:
每天媽媽下班回來,3歲的佳佳都要搶著去給媽媽開門。有一天,媽媽按門鈴時,爺爺剛好在門邊上,就先打開了。這時佳佳不幹了,大哭起來,非要把媽媽推出去,關上門,讓她重新開一次。
分析:
孩子習慣了事件發生的特定程序之後,就會漸漸偏好那種安排,一旦被調整,就會變得焦慮不安。而且,學前期的孩子,由於自我中心思維的存在,往往會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事物的發展規則之上,會對特定事情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發展有悖於自己的預期,就會感覺對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製,從而引發內心的不安,甚至出現哭鬧、撒潑等行為。
“秩序感”之於孩子成長的價值
秩序感其實就是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這種內在邏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至少有三個不可忽視的方麵:
1.有秩序,更有安全感
由於生命產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習慣了教養環境中的日常安排後,就會非常期待周圍事物的運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發生的,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感覺自己對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這個秩序體驗受到挑戰,孩子就會變得非常不安,對環境的安全感產生懷疑。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秩序井然的生活環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