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一天中哪個時段

PM2.5指數最大?

決定PM2.5指數的有以下兩個方麵,一是汙染源,二是擴散情況。汙染源又細分為本地源和外地傳輸源。外地傳輸源(比如沙塵暴)多與氣象有關。本地源的日變化主要在於交通,其次是工廠和建築工地的工作時段。不過,PM2.5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二次源(常接近50%)。交通汙染為二次顆粒物提供了原料,需要借助空氣中的水和陽光才能完成轉化。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一天中PM2.5的最高值通常出現在早高峰後的一到兩小時之內。且一天中PM2.5的低值往往出現在下午4點左右(此時早高峰的影響已散,晚高峰還未到來),之後隨著地麵溫度的降低,顆粒物濃度開始上升。

(周蓉 提供)

大陸為何都是三角形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差不多所有的大陸都是北部平寬,南部兩側向內收縮,最後成為一個三角形。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澳大利亞,它的三角形的頂點朝向北方。

於是,人們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 “碎塊學說”,以此來解釋大陸為什麼是三角形的秘密。碎塊學說認為,每個大陸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由一係列大小不同的碎塊拚合而成的,大者可達幾十萬平方千米,小者隻有幾平方千米。大陸塊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時期,經過多次拚接最後才完成的。

科學家推測,陸塊漂移可能都是先裂後拚的。根據大陸漂移學說,陸塊還沒有裂開之前,統一大陸處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當統一大陸發生破裂,並開始漂移時,可能先要向北移動。在移動途中,一定要遇到其他分離的陸塊,彼此碰撞、拚接。因為陸塊向北移動,北半部分可能遇到的分離陸塊的機會要比南半部多。這樣就形成了各大陸北半部多為平直的三角形的邊,南半部則為比較瘦長的形態。至於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是一個特例,可能是因為澳大利亞在移動中曾經發生過旋轉。

(林泉 提供)

南水是怎樣北上進京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03年開工,目前已經進入通水倒計時,預計將於今年汛後通水。那麼,長江水是如何克服這重重困難來到北京的?南水北調中線的特點是全程采用“自流”方式,即讓水自動北流。為了減少沿線的水頭損失和滲漏,渠道全線按不同土質,分別采用混凝土、噴漿抹麵等方式進行全斷麵襯砌。總幹渠黃河以南縱坡1/25000,黃河以北1/30000至1/15000。為了達到渠道縱坡要求,實現南水自流向北,遇到地勢高的地方就要削平,所謂逢山開路。遇到地勢低的地方,則需要遇水架橋,渡槽就是這所謂的“橋”。渡槽,也叫過水橋,是輸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流、溝穀、窪地、道路等障礙的架空水槽。其中,中線穿黃工程位於鄭州境內,是人類曆史上最宏大的橫跨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來自丹江口的清泉要從黃河的滾滾濁流之下穿過,工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楊陽 提供)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