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調查特點及國際輿論引導
觀點
作者:翟慧霞
近年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維護國家利益能力的提升,中日關係的持續緊張以及東海、南海爭端的加劇,亞太局勢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在媒體報道和國際涉華民調中也多有體現。作為國際知名民調機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度調查項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自2006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實施有關美國國際形象的調查,並從2008年起,將受訪國家對中國的評價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為深入了解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這一主題上的議程設置,本文重點分析了2012年、2013年、2014年皮尤全球調查報告中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的主要內容,並對皮尤調查在反映民意、塑造民意、影響輿論方麵的特點進行分析。
一、皮尤調查對周邊國家對華認知議題的關注度逐年提高
自2012年至2014年,美國皮尤全球調查不僅在我周邊國家調查範圍上逐年擴大(從4國8國再到11國),而且在調查問題的設計上更加深入、廣泛,反映出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背景下,試圖更多地了解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中美在周邊國家影響力的比較等內容,從而更好地為美國政府處理和製定外交政策提供參考。
從調查內容看,在2012年調查中,僅涉及到對中國國家形象和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評價;而到2013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年度綜合調查中重點針對周邊多國民眾對中國好感度評價、對中國是“合作夥伴”還是“敵人”的態度、中國是否會尊重本國的利益等進行了調查,在該章最後,還就“同中國的領土爭端是否是一個嚴重問題”和“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的看法”在周邊7國(俄羅斯除外)進行了調查。2014年皮尤民調報告中更是專設一章《亞太各國如何看待彼此》,對亞太受訪國家民眾的相互認知進行分析,內容包括亞洲各國民眾如何評價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美國,哪個國家是本國最大的盟友和敵人,周邊鄰國對與中國海洋、領土衝突的擔憂程度,以及對日本領導人的評價等五部分,並專門就周邊國家對中美經濟影響力的看法發表了專題評論。
二、調查結果:周邊國家對華好感度呈兩極分化趨勢
對2012年至2014年的皮尤全球調查報告中有關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認知部分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皮尤對於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的內容主要包含對中國好感度的評價、對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增長的看法等方麵;與其他國家對華認知的調查內容不同,自2013年起,在對周邊國家的調查中專門增加了周邊國家同中國領土爭端的看法以及周邊國家對中美兩國的評價。而調查結果則顯示出周邊國家對華好感度呈現出兩極分化趨勢,部分周邊國家對中國“經濟依賴、安全防範”的兩麵心理持續存在。
1.從國別上看,受訪周邊國家對中國好感度的國別差異性持續凸顯;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不信任感持續走低。
2012年接受調查的4個周邊國家在對華態度上呈現出鮮明的國別差異:巴基斯坦與俄羅斯民眾對中國認知較為積極,平均有73.5%的受訪民眾對中國持積極正麵看法;而日本、印度則是對中國認知最為負麵的國家,平均僅有19%的受訪者對中國抱有好感。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巴基斯坦(85%)與對中國好感度最低的日本(15%)受訪者比例相差70%。
2013年所調查的8個周邊國家中,除日本、韓國、菲律賓外,其他5國受訪民眾對中國持積極評價的比例都超過50%;其中,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更是高達81%,是所有38個受訪國中(不含中國)對中國持好感度比例最高的兩個國家;但與此同時,對中國認知最為負麵的國家也位於中國的周邊國家中——日本,僅有5%的受訪民眾對中國持有正麵看法。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與對中國好感度最低的日本受訪者比例相差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