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南邊的戰事(2 / 2)

了解到這些,上過戰場的司馬健,對於南陽戰役自然有了興趣。詳細問過曹嵩之後,才發現南陽那場仗,其驚險曲折,竟一點都不亞於他跟曹操在廣宗的命懸一線。

黃巾賊盤踞宛縣這個地方,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高祖劉邦就是破了宛縣,才高歌猛進,殺進了鹹陽城;王莽末年,劉秀等造反兵起義,也是以宛縣為主要跳板,才跳進了長安城。

站在宛城外的皇甫嵩和朱儁,兩個漢朝名將遠望著城頭上密密麻麻的黃巾軍,就跟饑餓的狼看著可口的獵物,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兩名身經百戰、人老成精的名將望了一會兒,就知道這棋該怎麼下了。接著,他們便集中兵力,主攻宛縣西南城角。

宛城的黃巾首領如今是韓忠,見漢軍來勢猛烈,也於西南城角集中兵力應戰。皇甫嵩和朱儁一看,心裏暗暗一笑——大傻瓜,竟然真的上當了。

接著,朱儁親率一支精銳,悄悄地摸到了東北城角。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攀上了城牆,從背後襲擊韓忠。

這一招,漢朝很多名將都玩過的,招數就叫聲東擊西。隻不過,皇甫嵩和朱儁換了個方向,叫聲西擊東,一樣的道理。

韓忠無奈,隻好退守內城。內城很小,也擋不了多久,對方就派人傳話,說不要打了,他們願意投降。

事情發展到這裏,就到了讓司馬健扼腕歎息的地步。皇甫嵩和朱儁兩人的決定,讓司馬健感受到了一個農耕民族被束縛在土地上,那種固執不開放的思想毒瘤是如何毒害自己人的。

皇甫嵩和朱儁以及一眾大佬兒商議了半天,最後給出的回複是:不行,這仗必須打下去,不打個你死我活誓不罷休。

皇甫嵩和朱儁的理由是:殺降不祥,這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秦朝末年,天下亂勢,百姓沒有固定的君主,這時候就要多拉攏人心,不必殺降。

今天這情況就特殊了,全國上下,咱就一個鐵杆皇帝,如果我們接受他們投降,勢必鼓勵那些安分守己的人去造反。他們會以為造反成了,就當王,如果不成,就投降,反正都可以保命,這等於是幫助他們成長。所以,我們必須殺進城,把他們通通幹掉。

出來混,能打耍狠,都是基本功,更重要的還要學會吹牛粉飾。這話一說,一切殺人的不利條件,都被蓋住了。

隻是,所有人都沒有想過,接收了這些人的投降,再倒手將黃巾賊寇給賣了,非但可以快速而幹脆地解決這場禍亂,同樣可以達到平息叛亂的目標。

黃巾起義的主體是什麼人?是失去土地、沒有活路的農民、流民,他們隻要還有一條活路,是斷然不會造反的。司馬健承認,讓士族大閥得到這些奴隸後,他們的勢力會進一步壯大,以後必然會走上豪門大族挑釁皇權,進而出現改朝換代的事情。但對於目前風雨飄搖的漢朝來說,這未必就不是一項權宜之計。

畢竟,那樣做雖然鞏固了士族大閥的勢力,但封建王權的確立自秦朝就固定了下來。隻要漢朝中間能出現一個如漢武大帝、不,就是後來漢獻帝那樣的人物,完全可以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最差的結果,無非也就是藩鎮割據。而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也持續了差不多百年,總比漢朝被隨後的董卓禍亂得皇權不複一點威儀要強太多吧?

簡單來說,如今的漢王朝就像一個即將渴死的病人。司馬健的做法,是讓他喝下一杯摻入了慢性毒藥的水,他至少會苟延殘喘一段時日,甚至以後還能找到解藥。而皇甫嵩、朱儁以及這時代愚昧的思想,就是直接扔給了漢王朝一把刀子:既然活不下去了,那就自己割血喝吧。

兩種辦法,都不是什麼良藥。畢竟,漢王朝到了這時候,已然無藥可救。至少,劉宏是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