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背後的故事(1 / 1)

人民幣背後的故事

曆史與藝術

作者:閔一宗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董必武任主任,南漢宸任副主任。董必武向黨中央建議,組建中央銀行,統一發行貨幣。新成立的銀行起名為“中國人民銀行”。同年11月,“華北財辦”確定由南漢宸負責組建籌備組。

原計劃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然而戰爭把時間表大大提前了。解放軍馬上就要進入北京,不能帶著多種貨幣到北京街頭買東西,必須加緊趕製全國統一貨幣——人民幣。

毛主席曾兩拒其像上鈔票

“籌備組”成立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人民幣的設計。最初的票版上設計了毛主席像,上報中央審查,中央回電不同意。毛主席指出:“票子是政府發行的,不是黨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麼能把我的像印上呢?以後人民政府成立後再說吧。”第一次沒通過,又推倒重來,這一次,設計人員根據董必武指示,要求票麵上要反映出解放區建設圖景,重新設計了版樣,順利通過了中央審批。今天,我們翻開第一套人民幣可以看到,票麵上幾乎都是解放區軍民生產勞動的圖景。

1950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進行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工作。經過美術專家們反複論證,1951年2月上報了新幣的設計、印製方案。開始設計時,參考了前蘇聯的盧布,盧布上有列寧像,於是他們在人民幣上也設計上了毛主席頭像。原設計為11種麵額,其中還有50元和100元兩種。

後來,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取消了50元、100元券,增加了2元券和3元券。周總理看了之後,傳達了毛主席關於不要在鈔票上印他的像和行名應改為從左至右排列的指示。

馬文蔚書寫“中國人民銀行”行名

第二套人民幣的票麵圖案活潑大方。票麵上換上了當時在中國人民銀行經濟處工作的馬文蔚先生題寫的行名和金額。

據馬先生後來回憶:“1951年的一天,南漢宸行長從故宮博物院借來幾支宮廷用筆,中午休息時,南漢宸行長把我找去,讓我寫幾個字試筆,我把筆穎撚開一看,說這筆不行,如果寫字,還是用我自己的筆,我按行長要求寫了中、國、人、民、銀、行及五、十、元、角、分等。每個字都寫了好幾遍,當時不知道這些字做什麼用。事後南漢宸行長找到毛主席,開始想請毛主席寫,但主席說你找一個人寫吧。於是南行長拿出我寫的字,毛主席看後說,這幾個字寫得蠻好,讓拿去政務院存檔,字體為魏碑‘張黑女’碑體。”後來馬先生所書“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的通用標準字體,沿用至今。

僅次於原子彈的絕密技術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為了印製第三套人民幣,原計劃從國外引進印刷設備,後因國際關係緊張,這一計劃“擱淺”,在此之前,我國印鈔界已獲知,前蘇聯盧布的防偽“絕招”是沙俄時代印刷專家奧洛夫發明的具有集色輥筒的一版多色凸版印刷,但當問及前蘇聯專家康諾諾夫時,沒想到他連連搖頭:“這是我國僅次於原子彈的絕密技術!”表示絕不外傳。

後來,經過我國印鈔專家的潛心研究,終於在1959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平凸版多色接線印鈔機”,後又自行研製成功了更先進的“一版多色雙麵凸版間接印鈔機”,這些研究成果首次運用於我國第三套人民幣,加上國產水印紙研製成功及傳統手工鋼板雕刻新技法的應用,使得人民幣的印刷技術一步跨越了20年,躋身於當時世界一流水平,成為能夠采用變色連續接線法印製鈔票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從此徹底結束了我國依靠外國印製高質量鈔票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