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疑難雜症”應對辦法(1)(1 / 3)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更何況是新生寶寶的養育。隨著第一聲啼哭,脫離母體之後,寶寶麵臨的是一個極為複雜、瞬息萬變的世界,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生的寶寶是否健康?能不能順利適應環境?容易出現哪些症狀?萬一出現狀況怎麼辦?這些都是你的擔心和顧慮。列舉了新生寶寶臨床容易出現的一些疑難雜症,並給出了參考解決方案,旨在讓你認識症狀,辨明真相,並為你排憂解難。

溢奶吐奶要明辨

聽到過很多新爸爸問這樣的問題:“我家寶寶為什麼吃完奶後總吐奶呢?是不是寶寶有什麼毛病?”其實,這是新生寶寶的正常現象,隻要倒流的奶汁量不多不快,是不會給寶寶帶來傷害的。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溢奶”。

當然,有些寶寶倒流的奶汁量多且速度快,就不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吐奶”,吐奶會危害寶寶的健康。吐奶時,大量奶水由食道反逆到咽喉部,如果誤入氣管會引起嗆咳,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氣管堵塞,導致呼吸不順暢。吐奶還容易使奶汁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會因為氧氣供應不足而危及生命。當然,隻要找對問題的根源,吐奶是可以預防的。

我們來了解一下兩者的不同點和應對方法:

1.溢奶

剛出生的寶寶胃是呈水平狀的,再加之各個係統的發育都不完善,胃賁門括約肌比較鬆弛,幽門括約肌較緊張,進入胃的食物不易通過,所以,如果寶寶剛吃完奶就馬上躺下的話,隨著體位的變化,就會出現溢奶的現象。

再者,新生寶寶的胃容量較小,出生後10餘天胃內隻能容納1~2兩奶。如果一次性喂奶過多,寶寶胃的入口鬆出口緊,胃內容物就容易返流,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吃奶後的幾分鍾內,會有1~2口的乳汁從口腔中流出來的原因。

對有溢奶現象的寶寶,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寶寶吃完奶後,不要馬上讓寶寶躺下,先把寶寶豎著抱起來,用手輕拍寶寶的後背,把喂奶時寶寶吸入的空氣排出,也就是聽見寶寶打嗝的聲音。還有,寶寶睡下時把寶寶的上半身抬高,也可以減少溢奶的現象發生。

事實上,新生寶寶都會溢奶,絕大多數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什麼疾病,所以,你不用過於擔心,隨著寶寶的成長,胃賁門括約肌肌力增強,溢奶的次數會逐漸減少,一般到寶寶7~8個月時會自然停止。

2.吐奶

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新生寶寶吐奶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喂養不當。包括喂奶速度過快、乳汁太衝、喂奶量過多、人工調製的牛奶溫度不適。

應對方法:

給寶寶喂奶時,你應提醒新媽媽,控製給寶寶喂奶的速度、喂奶量,對人工喂養的寶寶,還要注意牛奶的溫度。吃完奶後,不要讓寶寶吸吮空奶瓶,也不要在喂奶後頻繁地翻動寶寶,可將他豎立抱起,靠在你一旁的肩上,輕拍寶寶背部,促其打嗝,釋放出空氣。

(2)胃黏膜受刺激。胃黏膜受到刺激的原因很多,分娩時吸入羊水、胎糞及母血,服用紅黴素、黃連素、磺胺類藥物,胃部出血等都會刺激胃黏膜引起嘔吐。

應對方法:

對藥物引起的胃黏膜刺激,隻要暫停藥物,吐奶現象會自然消失。

(3)感染。如果寶寶感染了鵝口瘡、腸炎、肺炎、敗血症、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炎、顱內出血等疾病,也會引起吐奶,嚴重者甚至會表現出噴射性嘔吐。

應對方法:

一旦上述情況出現,需送寶寶到醫院請醫生緊急診治。

(4)外科疾病。常見的先天性食管閉鎖、腸閉鎖、先天性巨腸症等疾病也會引起寶寶吐奶,這是極少數特殊的寶寶才會發生的。

應對方法:

需請醫生作出診斷及治療方案。

隻要細心觀察,認識寶寶的溢奶、吐奶原因,做好預防措施,就很容易應對了。

苦口良藥,不要心軟

由於新生寶寶體質較弱,生病在所難免。可別看寶寶年齡小,他的味覺卻已經形成,對苦澀的藥物常會又哭又鬧不肯合作。麵對寶寶的拒絕,許多新爸爸拿著藥不知如何是好,是放棄?還是強行灌藥?是啊,麵對如此嬌弱的小寶寶,誰能不心生憐意呢?

1.喂藥誤區

為新生寶寶喂藥不同於大齡兒童和成人,是要講技巧的,如果你是沒有耐心的新爸爸,或許早已被寶寶的哭聲搞得心煩意亂,哪裏還顧得上喂藥的技巧。殊不知,在你的急躁中,不但沒讓藥物發揮作用,反而還會傷害到寶寶的情緒,請對照以下幾種情況,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行為呢?

(1)喂藥的時間選在喂奶前,同時將藥和乳汁混喂。這樣不僅會降低藥物的治療作用,還會影響寶寶的食欲,甚至引起嘔吐。

(2)在寶寶熟睡時喂藥。寶寶身體各部位器官發育尚未完全,咽喉十分狹窄。如熟睡時喂藥會突然刺激咽喉,易引起喉痙攣導致窒息。

(3)在寶寶哭鬧時強行灌藥。強行灌藥會使藥物誤流入寶寶氣管,造成寶寶劇烈嗆咳、呼吸困難,吸入肺內還會導致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