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性涼,能下氣,消穀和中,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中醫提倡大家在冬季多吃蘿卜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外感陰冷,運動量減少,同時身體上諸如汗水等外排性的分泌物也相對減少,久而久之,很多積聚在身體之內的燥熱之氣就會變得無處可排,難以發泄。燥熱無法外排,則存積在我們的體內,造成腸胃、脾腎等髒腑受熱,內感熱邪,有礙健康。正因如此,冬季多吃蘿卜,能夠利用蘿卜的涼性祛除我們體內的燥熱,達到陰陽平衡之效。
下麵介紹幾款關於蘿卜的有效食療方。
【偏方一】鮮蘿卜榨汁。
【食材】鮮蘿卜1根,甘蔗1小截。
【做法】將鮮蘿卜、甘蔗榨汁,取蘿卜汁兩份與甘蔗汁一份攪均勻,或加適量白糖水,直接飲用。
【功效】治扁桃體炎。
【偏方二】蘿卜酸梅湯。
【食材】鮮蘿卜250克,酸梅2粒。
【做法】蘿卜切成薄片和酸梅一起放入鍋中,加3碗清水煎成1碗,去渣取汁飲用。
【功效】治腹脹、積食、煩躁等症。
【偏方三】蘿卜橄欖水。
【食材】蘿卜250克,青橄欖50克。
【做法】蘿卜切塊和青橄欖一起放進鍋裏,煎水代茶飲。
【功效】治療流行性感冒。
【偏方四】蘿卜羊肉煲。
【食材】鮮蘿卜250克,羊肉200克,鯽魚1條。
【做法】將羊肉切塊,魚去內髒,蘿卜切塊,加水共煮至熟。
【功效】治虛勞羸瘦之證。
【偏方五】蘿卜粥。
【食材】鮮蘿卜250克,粳米200克。
【做法】蘿卜切成小塊,或搗成蘿卜汁,與粳米同煮粥。
【功效】治咳喘痰多、積食等症。
【偏方六】蘿卜豆腐煲。
【食材】白蘿卜60克,豆腐250克,麻黃30克,杏仁20克。
【做法】將麻黃、杏仁用新紗布包好,加清水與蘿卜一同煮熟,後取出藥包,放入切成塊的豆腐繼續煮10分鍾。
【功效】治療喘息型支氣管炎。
【偏方七】蘿卜蓮藕汁。
【食材】蘿卜1個,蓮藕1條。
【做法】蘿卜、鮮藕搗爛取汁,以1∶1的比例攪均勻,調勻服下。
【功效】專治胃出血。
【偏方八】蘿卜蜂蜜盅。
【食材】蘿卜1個,蜂蜜50毫升。
【做法】蘿卜去皮挖心,將蜂蜜倒進蘿卜心中,隔水蒸熟,服用即可。
【功效】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
【偏方九】蘿卜燉鮑魚。
【食材】蘿卜半個,鮑魚1隻。
【做法】先用上湯將鮑魚燜熟透,入味後,加入已切塊的蘿卜,一同燜煮。
【功效】治糖尿病。
【護士說】有一位男同事,一到冬天就食不下咽,說是口中長了"沙"。長"沙",其實是我們對口瘡炎症的一種通俗說法,同事因為腸胃熱毒難清,而導致口腔內壁上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嘴唇內壁會起口瘡,張嘴、刷牙和喝水都會產生疼痛感,就更加別說吃飯,或者吃火鍋之類的了。我問同事因由,他說確實沒什麼,最近沒有吃什麼特別燥熱的東西,更加沒有麻辣火鍋等,就是冬天初至,就會吃點進補的羊肉湯、豬骨湯的,但是就是特別容易在冬天長口瘡。嚐試了很多現代醫學上的方法,終究還是沒辦法。
於是我把他帶到爺爺那裏,爺爺一看,說是沒什麼大病,就是體內燥熱難清,爺爺讓他多吃點白蘿卜燉羊肉湯,一周能喝上三兩次就沒事了。同事一聽就傻了,他就是懷疑自己因為羊肉湯喝多了,所以導致上火的,因此對爺爺的處方湯藥很是懷疑。但基於爺爺是個老中醫,他也不好問什麼,回家就照辦了。
結果一周下來,他冬季必犯的口瘡,竟然全好了。我覺得很神奇,趕緊回家像爺爺討教。
【爺爺說】在我們一般人的認識當中,冬天是寒冷的季節,因此會傾向於多吃羊肉湯等膳食,這是正確的。但是,外寒當中,我們體內還是會有由於平時飲食和作息所引起的燥熱沒有得到清除。在夏天,我們能通過排汗等外分泌係統將熱毒外排,並且夏季我們都會下意識都多吃清熱的湯品。而在冬天,我們卻忽略了體內的熱毒既不能外排,又沒有清熱的湯膳解毒,便會造成熱毒內蘊,久之就會表之於外,形成口瘡或者臉部痤瘡。
蘿卜性寒,在冬天多加食用,配合溫補的羊肉熬湯,不僅能夠巧妙地運用蘿卜的寒性,清除我們體內的燥熱,配合羊肉還能滋陰補腎,不會使整個湯品過於寒涼,實在是冬季進補清熱的良藥。
我們日常講的打呼嚕,醫學上的病名是"鼾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睡眠現象。有的人誤解了打呼嚕的成因,將打呼嚕看成是睡得香的表現。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打呼嚕是我們身體健康的大敵。打呼嚕容易使睡眠呼吸短暫停止或者反複暫停,這樣就會造成我們的大腦嚴重缺氧。世界上由於夜間打呼嚕而呼吸暫停時間超過120秒發生猝死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因此,對打呼嚕要提高警惕,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