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俗稱發痧,是炎夏易發的疾病。在臨床上,中暑由於產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狀也差異很大,可分為下列幾型:一是中暑高熱,亦叫熱射病。主要是體溫不能發散引起,為中暑中最嚴重者;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熱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三是中暑痙攣,亦叫熱痙攣。主要是由於過熱,大量出汗,體內過多地丟失鹽分而引起肌肉痙攣,常與熱衰竭同時出現。上述類型,隻要一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感覺的話,就應暫停工作,立即移至陰涼處,解開衣服,頭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淡鹽水或清涼飲料。
6.防皮膚病
如蚊蟲叮咬、熱痱、癤毒及涼席過敏症等,這些皮膚疾患常因瘙癢而用手抓撓,引起感染而痛苦不堪。
九、“冬病夏治”——夏季養生的法寶
“冬病夏治”可以說是我們祖國醫學在夏季防病治病的一個傳統項目,許多懂得養生之道的“老病號”每年都會牢牢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為自己的身體“加油”。但是,一提起“冬病夏治”,大多數的人隻知道這個可以用來治療“老慢支”、“哮喘”、“風濕病”等,而且隻知道冬病夏治的方法是貼膏藥並且會起泡。其實不然,“冬病夏治”隻是一種通俗形象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冬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可以在夏天的緩解期治療。
那麼到底“冬病夏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有些疾病會在冬天發作或加重而在夏天緩解呢,這主要跟人體和自然界的陰陽消長有關係。冬天氣候寒冷,是陰盛陽衰;夏季烈日炎炎,是陽盛陰衰。人的體質也有陰陽的偏盛偏衰,有的人非常怕冷,特別是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穿得再多也無濟於事,這是陽虛體質的典型表現。這些人利用夏季這個陽氣最旺盛的有利時節補充陽氣,溫陽益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諸如此類以陽氣衰弱為主的病證在中醫學裏稱之為“陽虛證”,然而“陽虛證”的表現又有很多,包括的內容也很廣泛,比如:心陽虛:可見心悸、心慌,胸悶,稍一勞動就氣急,經常出汗,畏寒肢冷,心痛,麵色胱白或晦黯。脾陽虛:可見腹部脹滿,食欲下降,大便稀薄,飲食稍有不慎就泄瀉,容易疲勞乏力,麵色痿黃,四肢冰冷,女性可見帶下量多質地清稀等。腎陽虛:可見生殖功能減退,男性表現為陽痿早泄,不育;女性可見月經不調,黃體功能不足,卵泡發育不良,即所謂的“宮寒不孕”;另外腎陽虛還可見腰背酸疼,兩腿發軟,或長期腹瀉,或淩晨時分泄瀉等。以上講的都是陽虛證,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故陽虛證又稱為“虛寒證”,對於陽虛證的治療,補陽是毫無疑問的。
炎炎夏日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依據“天人合一”的理論和《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著名養生觀念,此時對陽虛體質的人補陽是最有成效的。所以以上所列的各個陽虛證可以說是“冬病夏治”的一大適應證。另外,像“老慢支”、“哮喘”、“風濕病”之類的病證確實是“冬病夏治”門診中最常見的病種,這類疾病除了素體陽虛以外,更重要的是由於本身體質虛弱而感受了外邪,包括寒邪、濕邪,或內生寒濕、痰飲,這些在中醫學中統稱為“陰邪”,這種由於陽虛而受到陰邪侵襲的情況稱為“陽虛則陰盛”。在寒冷的冬天,陽氣更虛,而陰氣更旺,所以病情加重;氣候轉暖的時候,也是陽氣漸生而陰氣漸退,故而病情好轉。
“冬病夏治”之所以能經得住曆史的考驗,曆經千年而不衰,除了實踐的證明和以上的理論基礎外,現代醫學也在這方麵做了很多研究。比較一致的研究結果是:“冬病夏治”能明顯改善人體的功能狀態,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力。
十、夏季養生小常識
1.洗熱水澡
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2.熱水洗腳
腳有第二心髒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髒六腑的反射點。古人雲:“睡前洗腳,勝似補藥。”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3.喝熱茶
冷飲隻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絕妙良方。
另外,加強耐熱鍛煉,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他熱症發生。
4.疲倦需補鉀
炎熱的夏季,有些人稍微活動後就感到氣喘,倦怠乏力。上述異常表現是體內缺鉀所致。生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當外界溫度高於33攝氏度時,人體主要靠出汗來散熱。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鉀離子,如果人體大量出汗,可造成體內缺鉀。鉀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酸堿平衡及神經肌肉正常功能。體內缺鉀時,會引起頭昏眼花,四肢乏力。中暑病人均有血鉀下降現象。預防缺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鉀豐富的食品,如水果、豆類、海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