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
電影
《變4》的故事邏輯可以說是整個係列中最分裂的一部。三年前的芝加哥大戰讓人類喪失了對變形金剛的信任,於是政府開始動員全民圍剿“外星人”。由美國中情局牽頭成立的“墓風小組”成了電影中的“反派”,他們勾結名為“禁閉”的外星人,對汽車人采取種族滅絕政策。另一方麵,人類利用威震天的屍體研發出了自己的變形金剛“驚破天”—就像《X戰警:逆轉未來》中利用變種人基因研究出的殺器“哨兵”。於是,汽車人四麵楚歌,隻能為生存而殺出一條血路。當你看到擎天柱大哥帶著一夥汽車人就像被逼瘋的亡命之徒,闖入大廈裏肆虐破壞,嘴裏吼著“我殺死你”時,你還真是會為自己身為人類而感到臉紅—竟然能把“全宇宙最穩重、最睿智的領袖”的檔次拉得這麼低。
分裂的故事讓人類主角們顯得愈發可有可無,所有的新角色都像是從好萊塢俗套教科書中挑出來的模板,再把第一部《變形金剛》的故事填充進去。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單身父親可以看成是“中年版山姆”,一個碎碎念的技術宅偶然把一輛破卡車—身負重傷的擎天柱—拖回家後,卷入了一場外星人大戰。但問題在於,第一部中有“山姆與大黃蜂的友誼”這條紮實的情感主線,讓每個大男孩都想擁有大黃蜂;而在《變4》中,沃爾伯格更像是一位“國民嶽父”—每個大男孩都隻想泡他的“女兒”。而說到新任“貝女郎”,飾演“女兒”的妮可拉·佩爾茨雖然在身材上不輸梅根·福克斯,但她的五官過於精致,穿著熱褲在田間小道裏拖著機器零件的畫麵,更適合印上以田園風光為主題的時尚掛曆,與撅著翹臀趴在引擎蓋上的梅根·福克斯相比,妮可拉缺的是一種可以與汽車引擎轟鳴聲完美融合,並一舉留名影史經典性感形象的粗糲和野性。
如果忽略人類角色,隻抱著看金剛掐架的心態,《變4》則顯得有點過猶不及。應該說,與前三部相比,《變4》在特效方麵是有較大提升的,這從拍攝成本(1.65億美元)比第三部少了3000萬,但金剛的特效鏡頭卻多了至少十分鍾就能證明。然而,成熟的特效技術帶來的副作用上是創作思維上的懶惰,整部影片大大小小有不下五場戰鬥場麵,其中片尾香港大戰更是長達四十分鍾,但令人耳目一新的場景幾乎沒有,甚至連變形場麵都讓人沒有模仿“嘁嘁哢哢”的欲望。這是因為邁克爾·貝沒有堅持前三部中盡量多讓金剛肉搏的動作片思維,而是拍攝了大量的追車戲和太空飛船戰鬥戲,使得《變4》看起來更像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機器人版《星球大戰》”。而在不多的地麵戰鬥場景中,擎天柱騎龍揮劍橫掃一片,大開大合的打怪練級場麵卻讓人想起第二部中,擎天柱在樹林一挑三時的“雙刀流”;而同樣是慢鏡頭,那隻全身騷綠、看起來更像是機器昆蟲的克羅斯,空中撐起降落傘雙槍殺敵的場麵,也沒有當年側身翻滾躲避導彈的鐵皮帥氣。另外,還有太多玩了一遍又一遍的花招,比如第三部中大黃蜂將山姆甩出車身又在空中接住並完成變形的慢鏡頭,《變4》中又變本加厲地複製了一次—不是一次多接幾個人就能叫創新,這又不是玩雜技。不能否認,當你看見擎天柱從一輛破舊的卡車重生為“火文身的男神”,會不由自主地起雞皮疙瘩,但與其說這是一種感動,倒不如說是第一部中擎天柱完整變身給你留下的震撼至今尚存。之前被寄予厚望的機器恐龍,也完全淪為了大哥的坐騎,這對於一些死忠“鋼絲”來說是不大能接受的設定,畢竟在當年的動畫片中,桀驁不馴的鋼索在領袖氣質上不輸擎天柱。
與劇情和特效相比,植入廣告反倒顯得非常可愛—隻針對國內觀眾—當你的視覺和聽覺在兩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中已經變得非常疲勞,數個你非常熟悉的國內品牌用一種完全不講道理的方式插入,讓你真正開懷大笑(如果你不小心還聯想起馮小剛導演的《大腕》,那就會笑得更有內涵),整個節奏和氣氛得到了有效緩和。而且換個角度來看,一部A級好萊塢大片在廣告植入這方麵和某些國產電影是同一個水準,我們更應該對國產電影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