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並發症及慢性病變有哪些
近年來,糖尿病的治療有了新進展,失明、截肢、心肌梗塞、腎功能衰竭、神經組織損害、中風等並發症明顯減少。
糖尿病急性並發症有:各種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低血糖及昏迷、乳酸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糖尿病昏迷等。
糖尿病慢性病變有:糖尿病並發冠心病、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腦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白內障、糖尿病性骨關節病、糖尿病性口腔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糖尿病腸病、糖尿病陽痿等。這些慢性病變與糖尿病的輕重程度似無明顯關係。有些輕型及無症狀的糖尿病病人可在典型糖尿病症狀出現前,首先出現血管或神經病變,其發病率與病程長短、開始治療遲早、治療效果的好壞似有密切關係。
低血糖的病因有哪些以及怎樣預防
低血糖是指由於各種原因使血糖濃度下降至50mg/dI以下,而引起的心悸、多汗、手抖、煩躁、抽搐以致昏迷等一係列的臨床症候群,謂之低血糖症。
1.低血糖發生的病因
(1)胰島β一細胞瘤、胰腺癌、胰島細胞肥大與增生、胰外腫瘤等引起胰島素分泌過多而引起低血糖反應。正常人的胰島組織1克僅分泌胰島素2單位,而腫瘤組織1克所分泌的胰島素高達80單位。
(2)由於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刺激胰島細胞分泌過多,引起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發生低血糖。
(3)嚴重的肝髒疾病,使肝糖原合成減少或分解障礙,當血糖降低時又不能及時補償,而出現了低血糖反應。
(4)腦垂體機能減退,抑製生長激素釋放,糖異生能力下降,血糖減少,形成低血糖。
(5)長期進食不足或過度消耗,如神經性厭食、慢性吸收不良、慢性腹瀉、腎性糖尿等,促使血糖下降。
(6)胰島素受體抗體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胰島素樣作用,當空腹時引起低血糖發作。
(7)由於進餐後胰島素分泌延遲,使血糖升高,但在食後3~5小時期間,胰島紊分泌達高峰,於是可突然出現低血糖反應。
(8)由於胰島素及降血糖藥物用量過大,造成了醫原性低血糖。
2.預防低血糖的措施
(1)按時進餐,靈活運用緩衝飲食如預防性進少量飲食,即可防止低血糖的發生。緩衝飲食的數量及加餐時間,因人因時而異,需要病人自己摸索,一般應在可能發生低血糖的半小時前進食主食12.5~50克,晚上睡前加餐特別重要。可根據尿糖量的多少增減加餐,如尿糖量多,可用豆製品或蛋類食物代替糧食。
(2)胰島素用量大者,一定要按時進餐,特別是午餐,若早飯前注射混合胰島素,除按時進餐外,晚上睡前一定要加餐。
(3)及時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若能提前知道當天某頓飯後體力活動比平時增多,應把該頓飯前胰島素的劑量減少4~12單位;如事先不知道,可在活動時臨時加餐。每天的體力活動要有規律,這不僅對糖尿病的恢複有益處,而且也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4)住院病人情況好轉出院後,活動量應逐漸增加,這時常需將胰島素用量減少4-12單位。
(5)在胰島素作用最強及勞動強度增加時,應適當加餐。
在什麼情況下易出現低血糖昏迷
當病人血糖快速下降時,首當其衝的是大腦皮質受抑製,出現意識朦朧,定向力與識別能力喪失,精神失常,言語不清;當皮質下受抑製時,躁動不安,心動過速,瞳孔散大;當中腦累及時,出現陣發性驚厥,並迅速進入嚴重昏迷階段,各種反射消失,血壓下降,常不能逆轉。當病人低血糖時間持續延長時,則很快進入低血糖昏迷。
病人低血糖昏迷6小時後就會死亡
人的腦細胞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腦組織攝取葡萄糖總能量是整體需求量的一半。當病人低血糖昏迷6小時後,出現了腦功能障礙,腦血液循環不通暢,使腦組織嚴重缺血缺氧,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腦細胞損害及不可逆的大腦功能喪失,最後死亡。
即使病人存活,也會遺留各種腦病後遺症。
可見,低血糖昏迷的時間越久,後果越嚴重。因此早期防治低血糖極為重要。
預防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發生
老年性糖尿病病人對低血糖的反應不如其他年齡患者敏感,因此,預防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發生是很重要的。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1.老年性糖尿病患者控製碳水化合物要適當,不要過分限製。
2.合並急性胃腸炎時,應減少糖尿病藥物劑量,及時查血糖、尿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