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為鼻阻塞,幹燥,或分泌物增多,嗅覺障礙等。急性則伴有發熱、疲乏、頭痛、頭昏、打噴嚏等症。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手掌正中線、鼻區、咽區、肺區、淋巴區、胃腸點、頭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推中指下掌正中線;點揉鼻區、咽區、肺區、淋巴區;掐按胃腸點、頭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窒、慢性單純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
(2)選穴。少商、二間、合穀及全息穴的頭穴、頸肩穴、腎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或點按上述選穴各50~300次。每天或隔天按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慢性鼻炎。
(3)選穴。額竇(位於十指端)、頭頸淋巴結(位於指根問,一手四穴)、鼻(位於拇指端)、鼻出血點(位於拇指、中指間下段)、肺(點、區)。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捏、撚、點、按上述選穴。每天按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炎(慢性鼻炎)。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合穀、二間、少商。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中強度刺激,瀉法。得氣後留針15~30分鍾。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炎。
(2)選穴。肺穴、頭穴、迎香。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強刺激,瀉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間歇撚針。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炎。
3.手部藥療法
(1)鼻炎聞洗湯。
處方:
①薄荷、牛蒡子、蟬蛻、菊花、柴胡各20克,黃芩、生地黃、連翹、魚腥草各15克,辛夷花、細辛、蒼耳子、白芷各2克,甘草6克。
②沙參、麥門冬、知母、生地黃、生石膏各30克,牡丹皮、玉竹、白芨、當歸、赤芍各15克,羌活、白芷、川芎、細辛、辛夷花各10克,甘草6克。
③桑葉、菊花、荊芥、防風、蒼耳子、辛夷花各10克。
用法:上列3方,隨症選方;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1500毫升,其中300毫升倒入藥杯中,由鼻聞吸,每次15~20分鍾,每天聞吸3次。另1200毫升倒入盆內,待溫時浸泡雙手。每天3次,每次30分鍾,10天為1個療程。
主治:鼻炎(肥厚性鼻炎用方①,萎縮性鼻炎用方②,急性鼻炎用方③)。
方①宣肺通竅,方②養陰清熱,方③疏風解表。隨症選用。
(2)鼻炎膏。
處方:鵝不食草、辛夷花、蒼耳子各15克,黃芩、青黛、自芷、石菖蒲各10克,金銀花15克,細辛、冰片各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每次取藥末30克,用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手心勞宮穴和肚臍上,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炎。
本方有祛風散寒、清熱解毒、通竅止痛之功。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中醫謂之鼻鼽。多反複發作,不易根治。
本病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而致營衛失和,腠理鬱閉,上客鼻竅所致。久之凝積鼻竇,則鼻息肉兼作矣。
臨床表現鼻常流清涕,鼻塞,妨礙吸氣,噴嚏頻作,咳嗽。或伴寒熱、類似傷風感冒之症。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合穀、大腸、鼻痛點、肺穴、中衝。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點揉、掐按上述所選穴位,給予重手法強刺激,用瀉法,每天按摩1次,或用香煙灸或中藥灸各做7~10次強烈刺激,每天持續10-20次。中病即止。
主治:過敏性鼻炎。
(2)選穴。手掌正中線、腎區、腎上腺、肺區、副鼻腔區(位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指腹中心)、合穀、鼻痛點、肺穴、太淵。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摩搓手掌正中線;輕揉腎區、腎上腺、肺區;揉按副鼻腔區;掐按合穀;鼻痛點、肺穴、太淵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過敏性鼻炎。
(3)選穴。鼻寨治療點(位手掌中指指根下段)、鼻痛點、內分泌治療點、中衝、太淵、合穀、肺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內分泌治療點、鼻塞治療點、太淵、鼻痛點;掐揉合穀、中衝、肺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15~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過敏症(包括過敏性鼻炎等)。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合穀、太淵、中衝。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中強度刺激,瀉法,得氣後留針15~30分鍾。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