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式”再婚(1 / 2)

“中國式”再婚

案例剖析

作者:布魯克·拉爾默

這對新婚夫婦看上去很開心,不是嗎?

在他們位於中國西南四川農村的家裏,照片裏的新郎和新娘似乎沉浸在無限的幸福之中——他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嬉笑追逐,在一片火紅的秋葉前竊竊私語,在蔚藍的大海邊相互依偎。25歲的新娘薛穎以前做服裝生意,照片裏的她一襲潔白的婚紗,頭上的王冠熠熠發光;新郎楊春今年37歲,是一名司機,盡管由於長年吸煙牙齒已經變黃,但照片裏,他穿著白色燕尾服,打著領結,牙齒看上去潔白整齊。

去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楊春和薛穎夫婦邀請我去了他們家裏。他們七月份結的婚,熱情地給我看他們拍的婚紗照。盡管照片記載的那些瞬間並不真實,生活在內地的他們甚至從來都不曾見過大海,婚紗照不過是當地影樓為他們人工合成的藝術品,但這些照片有一個重要的用途,那就是,試圖掩蓋兩年前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過去兩年裏,楊春和薛穎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努力擺脫5·12大地震給他們帶來的陰影。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發生8.0級地震。短短80秒,他們的世界被完全摧毀。楊春的家在北川縣城,他的妻子和7歲的兒子都在這場災難中喪生。薛穎住的離他們家不遠,她在房子即將倒塌前奮力跑了出來,卻發現她的未婚夫被埋在了一片廢墟之下。

四川的這場地震破壞力巨大,恐怖程度聳人聽聞:8萬7千多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或失蹤,40萬人受傷,另有5百萬人失去家園,無家可歸。

北川縣城位於四川群山中一條河流的拐彎處,離震中隻有不到100公裏。這裏風景秀美,但地理條件險惡。地震在短短幾秒之內將縣城夷為平地,80%的建築倒塌,2萬2千居民中有三分之二死亡,其中很多是羌族居民。

地震兩年後,重建工作還沒有完工。大多數幸存者住在臨時搭建的藍頂鋁合金板房內,其他人,像楊春和薛穎,則搬到了另一個城鎮安昌。

據報道,中國已經在救災和重建方麵投入了4400億美元。四川的農民工大軍推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政府為他們慷慨解囊,幫他們蓋房、修路,建基礎設施,甚至還幫他們開創了新的生財之道:地震旅遊。

房子塌了,可以再蓋;但問題是,社會怎樣重建?在中國,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盡快讓這些尚處於悲傷中的人們組成新的家庭,這有利於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對西方人來說,婚姻的選擇基於個人的愛情,至少這是我們的看法;但在北川,婚姻的初衷不是浪漫,而是成立家庭,融入社區。被地震撕裂的家庭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根基的一道傷疤。

幫助幸存的災民重新走入婚姻成為社區的一份責任。人們紛紛行動起來,熱心幫助那些失去配偶的人結對,這些“誌願者”中,既有他們的公婆或者嶽父母,也有當地共產黨“工作小組”的官員,這些“工作小組”跟每一個家庭都建立了聯係。在這背後,是中國政府的身影。政府積極地推動災民再婚,並將這些新組建的家庭稱為“再建家庭”。

“對許多喪偶的人來說,決定再婚需要很大的勇氣。”北川縣長經大忠告訴記者。“因此,我們政府出麵來幫他們找到合適的人選,並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幫他們打消顧慮。”

據當地民政部門官員王洪發介紹,截至2008年底,在距離地震不到8個月的時間內,僅在北川就有614名幸存者重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起為新生活打拚。

夢 魘

“喂,你怎麼跑了?你在哪?”

楊春呆呆地盯著手機。這是他的前妻羅雪梅留給他的最後一條短信,是在地震前幾個小時發給他的。那天一早,楊春要從北川回他的老家片口鄉販點蘑菇和蜂蜜回來賣。為了不影響妻子和孩子睡覺,他沒有叫醒他們。

地震發生四天後,他的搜尋一無所獲,這條短信竟成為妻子留給他的最後遺言。由於山區道路被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阻斷,楊春艱難跋涉了兩天才回到60公裏外的北川。他搜索醫院、體育館和難民營,希望能夠找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掀開那些蓋住了屍體的帆布。“實在讓人難以承受!”楊春告訴記者。無望的他撲倒在廢墟上,哭著喊道:“老天爺,你太殘忍了!”

楊春回到北川的那天,至少有上千人在斷瓦殘垣中搜尋著他們的親人,他們一邊哭,一邊呼喊著親人的名字。薛穎也是其中之一,她在瓦礫中搜尋35歲的未婚夫。薛穎跟楊春的妻子認識,地震前也在城裏賣衣服。在滿目瘡痍前,薛穎想,死去比活著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結局。她已經在廢墟中找了四天,不斷用雙手徒勞地扒開一片又一片瓦礫。但她清楚地知道,在廢墟底下的某個地方,她的未婚夫已經生還無望,他們一起組建家庭的夢想也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