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家形象宣傳片評價
國際視野
作者:劉琛
2008年11月,印度旅遊部推出了宣傳片《不可思議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這部宣傳片很快通過各種渠道在全球範圍傳播,並引起了預期關注,甚至國外“國家形象片”(national image ad)的學者也將其視為研究對象。
那麼,印度國家形象宣傳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有哪些成功之處?在此,本研究根據傳播學經典的“5W”框架,從傳播者(who)、傳播時間(when)、傳播渠道(which channel)和傳播內容(what)入手,對其傳播效果(what effect)進行評價。
傳播者:淡化政治色彩
在向全球推介《不可思議的印度》時,這部“國家形象宣傳片”被印度政府定位為“旅遊宣傳片,旨在展示印度的風情和魅力,說明這是一個遼闊、年輕、古老、豐富和神秘的國度”。負責本片製作的是印度旅遊部(Ministry of Tourism of India),而不是其他政治職能鮮明的部門。從這個安排中,可以發現印度在整個形象片的對外傳播過程中謹慎且努力地淡化此舉的政治色彩。
從近年來國際傳播戰略走勢來看,印度在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傳播者”選擇上是相對成功的。眾所周知,貼近西方政治文化價值觀的“公共外交”目前已經逐漸被發展中國家接受並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方式。作為一種特殊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的突出特點是在對外宣傳政府和國家形象,介紹國家政治理念和政策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但是由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並完成。由此可見,就“傳播者”而言,印度選擇“旅遊部”做代言,目的是凸顯“公共外交”色彩,以便贏得西方國家的接受和民眾的認同。
傳播時間:實施危機傳播
2008年11月30日,《不可思議的印度》開始在海外播放。2008年11月26日,孟買(Mumbai)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一夜之間,16起恐怖襲擊造成188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其中包括26名警察。更為嚴峻的是,此次襲擊目標針對的是西方人,英美遊客遭就地槍決。伊斯蘭組織德幹聖戰軍聲稱對襲擊負責。隨即,孟買爆發萬人遊行抗議政府保護無力,國際社會均表示密切關切。可以說,印度國家形象遭遇巨大“危機”。
關於國家形象宣傳片是否不做重新修改,並按原定時間計劃推出,印度國內也是眾說紛紜。反對者主要認為,“宣傳片裏麵的印度不僅文化厚重(culturally rich ),而且傳統祥和(historically peaceful),可是這形象已經被恐怖襲擊毀掉了”。印度很多報紙也提出,“印度現在急需啟動新的對外宣傳活動以修補(repair) 損害嚴重的國家形象”。
然而,印度最後的決策是不更改時間表,不修改國家形象宣傳片內容。與當時可供選擇的方案相比,這個決定是相對最科學的。依據既有的危機傳播研究成果,總體上,危機處理有三種模式。“白色宣傳”(white propaganda)是完全說真話,不采用任何傳播策略或手段進行幹預;“黑色宣傳”(black propaganda)是以謊言代替真相,而“灰色宣傳”(grey propaganda)則是利用新的新聞事件分散或轉移公眾注意力,並借此為公眾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和整體環境(context),從而潛移默化地幫助公眾做出有利於危機解決的判斷,緩解輿論壓力。根據三種模式的基本特點,印度此舉旨在讓《不可思議的印度》的全球播出成為新的新聞焦點,成為“孟買屠殺”之外的“印度話題”。這更接近“灰色傳播”的理念,而這種危機傳播手段顯然是三者中最符合傳播規律,也是效果最好的。
傳播渠道:大眾文化思路
在國際媒體上推出此宣傳片時,印度選擇的媒介主要是電視和報刊。當然,也包括印度旅遊部設在各國的辦事處,例如:印度旅遊局駐北京辦事處等。其中,播出的電視頻道基本是娛樂頻道(E Channel)。就時段而言,《不可思議的印度》安排在奧斯卡(Oscar Awards)、格萊美(Grammy Awards)和英國學院獎(BAFTA Awards)等頒獎典禮期間。此外,印度還在2008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時,在國際體育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