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猶太難民在上海”文化品牌
一線傳真
上海虹口區提籃橋地區是一個有著獨特曆史文化積澱的地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有大批猶太人在此避難居住並從事商業活動而被稱為“小維也納”。近年來,虹口區創新營銷理念,強力推介“猶太難民在上海”文化品牌,使虹口——“東方的諾亞方舟”形象深入人心,也探索了一條文化外宣特色道路。
一、整合營銷,傳遞“珍愛和平與友誼”核心理念?
兩萬餘名猶太難民在提籃橋地區聚居的曆史是虹口區開展“猶太難民在上海”特色文化外宣活動的堅實基礎。虹口區從人們普遍渴望和平與友誼的心理需求出發,整合硬件與軟件資源,大力挖掘和宣傳虹口猶太人與中國鄰居患難與共、彼此扶持的暖心故事,塑造和傳遞虹口猶太文化品牌“珍愛和平與友誼”的核心理念,突出體現品牌訴求的完整性與一致性。
保護老建築留存文化之根 1943年,日本當局命令所有1937年後抵滬的猶太難民遷入虹口“無國籍難民隔離區”的15個街區,猶太難民居住的提籃橋地區因此留下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築。不少建築經歲月風雨洗禮已殘破不堪。近十年來,虹口區憑著保存城市記憶、留存城市肌理的文化自覺,對這些建築修舊如舊,並盡力維持當年的地名、建築、街區格局,夯實虹口“猶太難民在上海”文化品牌的物質基礎。虹口區整修了霍山路上的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遠東反戰大會舊址,唐山路上兩處猶太難民聚居點、中歐猶太協會舊址、德國猶太難民協會舊址,並以掛牌的方式展示其原來用途。霍山公園是當年居住在虹口的猶太人主要遊憩之地,1994年,虹口區政府在園中顯要位置設置了一座寬1米 5、高2米的題為“二戰期間猶太難民居住區”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碑,常有外籍觀光者特地趕來尋找和憑吊,參觀者絡繹不絕。長陽路62號的摩西會堂是當年猶太人舉行禮拜的中心,曾設有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猶太宗教公會。解放後,這裏曾被改作虹口區精神病防治站和區人民防空工程管理所。2007年至2008年間,虹口區曆經一年多的協調、搬遷後斥資對摩西會堂進行全麵修繕,恢複其1928年作為猶太會堂時的外廊式建築風格和內部結構,並新設展廳重新布展,2008年5月,修複後的摩西會堂作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麵向遊客開放。
鉤沉記憶深處的感動 虹口區著力通過講述虹口猶太人的情感故事,鉤沉被曆史塵封的往事,讓艱難世事下的親情、友情、愛情穿越時空,溫暖和感動今天的人們。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前夕,虹口區委宣傳部曆時兩年調研、拍攝、編輯的《虹口記憶:1938——1945猶太難民的生活》一書出版。書中,當年虹口猶太人的老鄰居對往事的回憶串起了塵封的曆史,大量經黑白處理的珍貴照片重現了當年虹口猶太人生活的曆史畫麵,展示了虹口的人文遺產,也為提籃橋地區的現實場景賦予了“舊”的意義和“新”的價值。
摩西會堂是當年猶太難民經常聚會的場所,是虹口猶太人以往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記憶的附著之地。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一直致力於史料收集工作,在接受捐贈和“回憶挖掘”上下功夫,收藏整個上海有關“猶太難民聚居區”的文字和實物資料。紀念館與原難民及其家人、原難民的中國鄰居、各國使領館、猶太博物館、大屠殺紀念館、有關研究機構建立起緊密聯係,發動親曆者提供實物捐贈或講述人生故事,呼籲研究機構互通最新的曆史研究成果,陸續征集到兩千餘分鍾的前難民采訪視頻、上千張電子照片、幾十位原難民的人生故事、兩百餘件珍貴的實物原件,使“猶太難民在上海”的內涵進一步豐富與充實。
二、事件營銷,千方百計講好故事
2004年,收藏愛好者朱培毅無意間買到了當年到上海來避難的猶太人護照,想要找到護照當年的主人。虹口區有關部門及時介入,幫忙聯係媒體發布消息,並幫忙將信息發布到由美國猶太人開設的麵向當年猶太難民的網站——黃包車聯誼網站上,並通過上海猶太研究中心與國際猶太組織協會聯係到了護照的主人——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蘭德女士。2005年4月,在虹口區有關方麵幫助下,71歲的布蘭德老太太回到了曾生活了十年的虹口,走進了熟悉的摩西會堂,闊別60多年的護照終於回到了主人的手中。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解放日報》、《文彙報》、《廣州日報》、《瀟湘晨報》等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集中報道,以一位猶太小姑娘的護照傳奇見證中猶人民的深厚友誼,真摯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也吸引了新華網和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門戶網站跟進報道,也吸引了海外媒體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輿論熱點,形成了整體宣傳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