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對外報道中的文化元素
重點話題
作者:郭城春
綜觀“神舟九號”係列報道,諸多文化元素,無論是追根溯源的傳統文化元素,還是與時俱進的時代文化元素,都在立體呈現“神九飛天”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的同時,將民族文化和國家形象進行了有效的對外傳播。
傳統元素:“中華文明”的魅力吸引
我國一直重視借重大科技成就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單從“神舟”、“天宮”、“嫦娥”、“蛟龍”等一係列命名就可窺一斑。新聞報道中若加入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對內可以凝聚國民、激增認同,對外則可以展示民族形象、彰顯文化自信,通過潤物無聲的熏陶實現對他國民眾的吸引。此次“神九”報道中就包含不少傳統文化元素,借此給“神九”打上了鮮明的“中華烙印”,讓其成為對外傳播中國的“太空使者”。
第一,注重曆史追溯,弱化情緒衝突。
外國民眾在麵對他國帶有政治、軍事色彩的信息時,會很自然地萌生防備意識,對外傳播工作在現實中甚至會遭遇激烈的情緒衝突。在“中國威脅論”橫行的國際背景下,對民族曆史文化的追溯可以讓“神九”發射的政治、軍事色彩被淡化,利於營造溫和的傳播語境。中國幾乎每次航天報道都會追溯古人的“飛天情結”,此次“神九”報道引用屈原、莊子等名家之言表達了國人自古對宇宙的迷戀,還通過對嫦娥、魯班、萬戶等中國古代“航天員”的盤點總結,突出強調了今世中華之夢圓。恰逢端午,報道還將三位航天員吃八寶飯過節、向全國人民送祝福等細節悉數呈現,除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愫讓九州大地與天宮神舟緊緊相連,報道更借助對屈原的追憶讓“飛天”與“端午”的議題彼此凸顯。通過追溯曆史文化,不僅使報道更具可讀性,而且進一步使“華夏圓夢”、“普天同慶”等議題被大大豐富,形成了較強的曆史縱深感,有效弱化了部分外國民眾對該新聞近乎本能的情緒衝突。
第二,注重文化解讀,破除信任壁壘。
諸多基於意識形態、文化差異等產生的信任壁壘使得隔閡深化、誤讀叢生,對外傳播工作也往往因此步履維艱。藝術的無國界性則可避免爭議,作為通行語言擊破信任壁壘,讓跨文化交流得以真正實現。此次“神九”對外報道中湧現出大量的藝術文化元素讓人目不暇接,除了“神女”劉洋值班時打太極拳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的“剛柔並濟”之美,視頻報道還將她編織的中國結帶到外國觀眾麵前。各路名人、普通百姓也紛紛獻藝以示祝願:畫家潑墨繪神女,文人、官員揮毫賦雅詩,“巧手妹”即興剪紙讚飛天……這些報道主題的選取無一不洋溢著濃濃的藝術氣息,生動展現了中國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國民眾在接觸到這些藝術文化元素時往往會感到新奇,並被其中獨特的精神氣質所吸引,進而想要更加了解中國。帶著對藝術文化的審美共鳴,外國民眾在對中國的認識上也易於注入情感因素,這會直接助力對外傳播中信任壁壘的破除。
第三,注重底蘊弘揚,實現
價值觀推廣。價值觀的自我認同是一個民族贏得他國尊重的基礎。“神九”報道將劉洋父母“染黑發、做燴麵、迎凱旋”等細節描寫得細致入微,讓受眾感受到濃濃親情;“景海鵬家鄉用花饃做巨型神九”、“劉洋母校敲鑼打鼓勝似過年”等報道,加上微博上因景海鵬、劉旺均為山西人而引發“山西人集體報家門”的小高潮,都充分契合了“鄉土中國”的傳統觀念;此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也得到體現,如“劉旺太空吹口琴遙祝妻子生日”等。報道通過對相關新聞點的深入開掘,讓傳統思想文化得到了細膩的解讀,外國民眾也借此豐富了對“神九”的認識,深刻感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