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鎖在聖若瑟天主堂的酸楚(1 / 1)

6.鎖在聖若瑟天主堂的酸楚

追憶甜歌天後鄧麗君

蘆洲相當熱鬧。現在蘆洲的人口將近二十萬,已經成為台灣人口密度第四高的都市市轄區。蘆洲的主幹道叫中正路,鄧麗君的故居和母校都在中正路上。

鄧麗君當年的家,在蘆洲市中正路七十七巷防炮部隊眷村十六號。我來到那裏,看到的是六七層的新蓋的居民樓,已經沒有當年眷村的蹤影。

鄧家所住的眷村,其實是日本統治時期的一個用紅磚砌成的倉庫——青果株式會社鷺洲莊倉庫。所謂青果,也就是柑橘。蘆洲盛產柑橘,被青果株式會社收購之後存放在這裏。國民黨大批軍隊退到台灣,人滿為患,尤其是在台北,很難給軍隊眷屬安排住處。於是就連這樣的柑橘倉庫,也被隔成一小間一小間,所以這個眷村的條件在當時算是很差的。鄧麗君一家,就擠在其中的一小間。鄧麗君的父親在這小屋裏還用木板搭建了閣樓,以使五個子女有安身之所。雖說這裏名義上是防炮部隊的眷村,其實來自各軍種的人都有,以防炮部隊人數較多罷了。

除了在小屋裏搭建閣樓之外,眷村家家戶戶都在後院的空地四周紮竹籬笆,以求擴大一點居住的空間。

蘆洲地勢低平,每逢台風暴雨就糟糕,道路常常積水及膝。鄧家簡陋的小屋也就浸泡在水裏,全家七口人擁擠在閣樓裏,坐在那裏過夜。

鄧家的老鄰居陳信義回憶說,鄧家生活很苦,退役後的鄧樞每天都要自己做大餅,綁在自行車後頭,出門沿街叫賣。鄧樞的鄉音很重,“講話聽不懂”,因此除了打招呼,平日很少與周圍的本省鄰居打交道,倒是鄧媽媽趙素桂“很會公關”,經常與鄰居聊天。

我雖然未能見到當年的鄧家的小屋,在一箭之遙的中山路七十號,倒是找到了仿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大門口的黑色大理石上,刻著中英文金字“蘆洲聖若瑟天主堂,St. Joseph's Church”。這座教堂建於1887年,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曆史。鄧麗君是天主教徒,每周都到這裏做禮拜,並在這裏練歌。據稱,鄧麗君在這裏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主要原因是天主教堂會對貧窮家庭發放麵粉和食物,而鄧家當時相當貧困。

(來源:《名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