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浮式核電站?
百科
日本福島核事故讓一些國家重新思考核電的風險,我國內陸核電的建設也深受影響。如果把核電站置於無人的廣袤大海上,能否大幅提高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俄羅斯、美國、中國等多國就一直致力於研究建造海上浮式核電站。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
所謂浮式核電站,指的是利用浮動平台建造的可移動的核電站,此設想最早產生於美國。
俄羅斯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了一艘被命名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獨特船舶,是俄羅斯核電集團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上首座浮動核電站。
俄羅斯之所以能率先將圖紙變成實物,得益於其在建設原子破冰船方麵的領先技術。俄羅斯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原子破冰船和船隊的國家,一直保持著技術壟斷。
在“羅蒙諾索夫院士號”船舶上,裝配有兩座35兆瓦(MW)的改良型KLT—40反應堆,壽命約為40年,包括3個為期12年的運行周期。每10到12年進行一次徹底檢修,並清理船上儲存的核廢料。年發電量達7萬千瓦。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長144米、寬30米,排水量為2.15萬噸,吃水深度5.6米。全船可乘載69人。目前尚未配置推進係統,自身沒有動力,需要依靠牽引將船舶送到指定地點。
2007年4月,該電站外殼龍骨在北德文斯克北方造船廠鋪完,隨後被轉移到巴爾迪斯基紮沃德造船廠。該電站船體於2010年下水,預計將於2016年投入使用。
成本優勢
浮式核電站的整體除了作為載體的駁船外,還包括用於保護環境的水利設施和用於向用戶提供電力的輸送設施。與陸上核電站相比,“占地”麵積極小。
按照俄羅斯首座浮式核電站測算,發電成本約為6美分/度,遠低於常規發電。
與“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同等規模的浮式核電站的造價,在1.2億到2億美元之間,約為陸上核電站建造費用的1/10。
投入使用後,可以滿足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城市的能源需求,每年可以節省約20萬噸煤和10萬噸重油。此外,浮式核電站還可以提供30萬千瓦熱量和24萬立方米/天的淡水。
風險擔憂
環保組織擔心,漂式浮式核電站將泊於偏遠港口,遇到意外事故或遭恐怖襲擊時,可能不能及時救援,帶來不可預計的環境及安全威脅。核電站的自身抵抗地震、海嘯的能力,也是一大挑戰。
另外,浮式核電站有可能帶來海洋環境、保安等問題。由於浮式核電站使用純度在20%以下的濃縮鈾,可能涉及核擴散問題,因為高濃縮鈾可用來製造核武器。
應用前景
按照規劃,俄羅斯還將建設一批浮動式核電站,為大型工業項目、港口城市、海上油氣鑽探平台提供能源。俄原子能集團表示,浮式核電站可以租賃,俄羅斯仍然是核電站的擁有者,並保障發動機組的使用。
對於地貌複雜的國家和一些偏遠的小島來說,應用前景廣闊。中國、印尼、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和阿根廷在內的15個國家都對此表示了興趣。
亞洲被認為可能是浮式核電站的最大市場。中國已經打算與俄羅斯原子能集團總公司就建造浮式核電站項目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