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風物
作者:王布衣
廣西省委(尾)
廣西最西端的西林縣,地處“一雞鳴三省”的桂、滇、黔三省(區)交界,北靠貴州興義市,西南接雲南的羅平縣,在地圖上像一條伸向滇黔的尾巴,當地人戲稱為“廣西省委(尾)”。
西林這個地名,人們並不陌生,曆史上曾出過大案。清朝時期,法國傳教士馬賴等人從貴州進入廣西非法傳教,因作惡多端而激起公憤,1852年2月,西林知縣張鳴鳳接到山民控告,將其逮捕並處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林教案”。西林曆史上也曾出過大人物。晚清至民國年間,“一門三總督”的岑毓英、岑毓寶、岑春煊,在中國政壇上舉足輕重、顯赫一時。
春秋戰國時期,這裏是句町國的故地。
當地至今依然流傳的民族歌舞《喊月亮》唱道——
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前,天上有九個太陽。
九個太陽從哪裏來?九個太陽從東邊來。
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前,天上有九個月亮。
九個月亮從哪裏亮?九個月亮從西邊亮。
歌詞中,人們可領略到古老句町國的遺韻。
1969年和1972年,西林縣先後出土了漢代的銅棺墓葬和銅鼓墓葬,這些珍貴的青銅器物——尤其是銅棺,表麵和內壁全部鎏金,興奮了國內外的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喚起了人們對曾經輝煌的句町國遙遠的懷想。
西林之西,地處雲貴高原褶皺裏的馬蚌鄉那岩屯,這是一片神奇魅惑的紅土地。
由於偏遠和閉塞,由於交通不便,鋼筋水泥等現代建築材料無法運進山裏,那岩屯的109戶壯族幹欄建築群得以完好保存下來,它傳承了千年的製造工藝,建造幹欄的材料都是百年以上的鬆樹,不用一釘一鉚,卻將木樓打造得牢牢實實穩穩當當,任憑雲纏霧繞,雨打風吹,烈日暴曬,曆經滄桑、痕跡斑斑,依然像村寨裏外的古樹一樣屹立。
寨子裏的幹欄,建造於何時?不知道。寨子裏的古樹,栽種於何時?不知道。寨子裏的人們隻知道,他們一生下來就住在幹欄裏了;寨子裏的人們隻知道,他們一生下來那些樹就長在幹欄邊了。
幹欄三局
幹欄建築是山區環境的產物,更是智慧的產物。山裏潮濕,於是人們就把房子架高;山裏有毒蟲猛獸,人們便把牲畜家禽住放底層,讓動物來對付動物,而作為高級動物的人則安居中間層,以防動物侵害,這樣既安全又通風。
幹欄建築一般為三層木樓,如今當地人將底、中、頂三層分別戲稱為畜牧局、人事局、糧食局。
底層為畜牧局,住宿著馬牛或雞鴨,存放著農具,畜牧局設有衛生間,人畜糞存放人沼氣池。如今的山村點燈不用煤和電、煮飯不燒煤和柴,普遍用上了沼氣,山林受到保護,一片鬱鬱蔥蔥。
中間層為人事局,有生活區、住房、廚房、客廳、火塘,生活區以火塘為中心,它既是人事局管轄的食堂,又是教育科和文藝室,吃飯、打油茶、講故事講道理、唱山歌都在此;過去山裏沒有電燈,屋外的月亮和火塘的火光就是山裏人的燈。
客廳是人事局的接待處。山裏人好客,遠方的客人來了,他們會把自己釀的玉米酒端出來,一碗又一碗地勸,直喝得客人告饒方休。
人事局的廚一律在右邊,你道是為何呢?原來,壯家有“廚房設在右,天天都有肉;廚房設在右,吃喝不發愁”的說法。
姑娘的閨房一律設在樓梯口,便於姑娘白天在這裏望風景,便於夜晚在這裏盼著月亮爬上來。閨房設有—個小後門,以便隨時溜出溜進。這裏的少數民族比漢族開放,自古以來,他們沒有漢族那麼多“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封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