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演武大廳處,陸凡與馮國腰對視而立。
“陸凡你剛入我八極門下,現在我先為你解說八極拳的特色,以及我馮氏凡極的由來,你仔細聽好了。”馮國堯說道。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馮國堯都在為陸凡講解八極拳的曆史。
八極拳發源於河北滄洲 縣的孟村一帶,是回 族聚居地,所以一說八極拳為回 民拳術”查拳”的分支,認為查拳原有四”把”拳八式”勢’, 當地的土名叫”巴子拳”或”鈀子拳”;其後流傳至不同地域,口音變異,有稱作八忌拳丶八技拳等。但近代因為”巴子”之普通話口音不雅,又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麵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也有稱為”開門八極拳”,那是因為八極拳一出手就往對手身上闖,撞開對方門戶丶令對手失去重心和平衡,故而得名。
八極拳拳路特色以剛猛暴烈,樸實丶動作迅猛和短打為主。由於八極拳拳法直接狠辣,殺傷力強,因此在我國曆史上,很多重要人物的貼身待衛都是由知名的八極拳拳師擔任。
在過去八極拳派係中,並沒有馮氏八極拳一說。相傳馮氏八極拳始於清末民初,由馮家第五十六代家主馮兆恒先祖所創。馮兆恒先祖自幼骨格精奇且天資聰敏,五歲開始拜入陳家堡門下修習陳氏太極拳,十五歲時已經盡得陳氏太極拳的精髓。
其後更獲當代堡主批準並親自傳受其陳氏太極拳秘傳的忽雷架。十七歲那年,甲五戰爭爆發,馮兆恒先祖學成下山,意欲投身軍中為祖國效命,無奈到達軍區時祖國已經戰敗。
因錯過了參戰的機會,無奈之下馮兆恒先祖踏上了遊曆四海的旅程。遊曆的旅途中馮兆恒先祖多次看到國人遭洋人所欺壓,憤然之下馮兆恒先祖血洗了米國的大使館。其後米國政府大為不滿,向滿清政府接連施加壓力,在米國的巨大壓力下,滿清政府隻好下達追殺馮兆恒先祖的命令。
無奈之下馮兆恒先祖展開了長達兩年的逃亡之旅。逃亡的過程中與清兵交戰不下數十次,多次死裏逃生的經曆讓他的修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最終,馮兆恒先祖逃到倉洲一帶後,與當時知名的八極拳拳師神槍李書文相遇,並改投其門下學習李書文一係的八極拳。
五年後,技成的馮兆恒先祖與李書文宗師拜別後回到了南港。在南港馮兆恒先祖與同盟會的創立人孫文先生相遇,在孫文先生的感召以及愛國心下,懷著對共和國思想的向往,馮兆恒先祖加入了同盟會並以黑龍江一號的代號開始從事各種特攻事務。隨後的數年間,馮兆恒先祖憑著顯赫的戰功為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無可占計的貢獻。
共和國建立後,厭倦了爭鬥的馮兆恒先祖辭別了孫文後,歸隱到山林中潛心研究武學。在深山中馮兆恒先祖總結了多年經驗開始嚐試融合一生所學。經過多次失敗後,馮兆恒先祖終於成功把忽雷架發勁時那如打雷閃電,勁力脆快的特點以及陳式太極的精華-纏絲勁融合到八極拳之中。從此自成一家,創立了別樹一格的馮氏八極拳。
創出馮氏八極拳後,馮兆恒先祖對此仍不滿意,他認為馮氏八極拳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卻又想不出原因,係奈之下隻好不了了之。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 馮兆恒先祖看到一隻樹蛙與一條蟒蛇相爭,在觀察的過程中馮兆恒先祖成功感悟天道,並模仿蛙蟒的動作悟出蛙步衝拳以及翻身推蟒把兩大絕學,並將他們融合到馮氏八極之中。
馮氏八極拳完善後,馮兆恒先祖下山回到馮家並把其傳給馮家子弟。其後為驗證自身武學水平,馮兆恒先祖約戰當時名震四方的劉家八掛掌當代掌門劉錦鴻宗師於太平山一戰。馮兆恒先祖與劉錦鴻宗師於太平山頂峰決戰,一戰便戰了三日三夜,兩人使盡沌身解數仍不分勝負。最終兩人在死鬥中竟然相繼突破自身武學極限達到了從沒有人達成的武學先天境界,隨後更在數百人的見證下,雙雙破碎虛空飛升而去。
新書首發,求鮮花求收藏,求各種票票,新書十分需要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