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應用文

閱讀集訓營

【解題鑰匙】

一、墓誌銘

1.強化整體解讀意識,標識文中重要信息。先仔細閱讀兩遍文章,目的是準確了解文章內容。墓誌銘這種文體,從章法上說,有一定的套路,開頭一段著重敘述死者的世係、爵位,中間部分敘述死者一生的經曆,最後一段簡要交代死者的後人。墓誌銘敘述的主體非常明確,在閱讀過程中,考生可重點讀中間部分,注意理清人物的經曆,做了什麼官,做了哪些事,特別要注意文中能體現人物品行的細節以及與墓主相關的人物,再從最後的部分去找一些讚揚死者品行的相關語句,了解死者的品行,為答題做好準備。

2.借文意概括理解文本。可以借助選擇題的最後一題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概括、分析來把握文章主旨。如有難點一時難以解決,可以跳過去,繼續閱讀,借“文意概括”去理解,做到“明大意”。這樣閱讀下來,考生對全文內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數了。

3.挖掘作者隱含在文中的態度。墓誌銘通常是好友所寫,文章雖然以敘述為主,但與一般的傳記相比,其抒情性更強一些,於敘事中或含蓄或明白地表達作者對死者的看法和態度,或抒發對時事和生死的看法。這些語句,可以使考生對文中所記死者的品行有所了解。

二、祭文

祭文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曆,頌揚死者的品德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人們寫祭文,習慣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作發語詞用,無意。祭文以“維”字開頭後,緊接著言明吊祭時間及祭誰,誰來祭。這是開篇首先要點明的內容。閱讀祭文時,考生要注意明曉“兩情”。祭文一般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記述死者生平事跡,人物身份不同,記述的角度就不一樣:對高官顯爵多述其政績,對平民百姓多讚其人品。死者與作者的關係不同,記述重點也不一樣:為友人作祭文多述其友情和交往,為父母作祭文多記恩澤。考生在閱讀祭文時,要結合注釋和曆史知識,迅速掌握人物的生平、所處的曆史環境以及死者與作者的關係等相關情況,在此基礎上閱讀文章、感知人物,才能較好地把握文章。

三、序文

古代的“序”有兩種:一是臨別贈言性質的“序”,一是為詩文所作的引言性質的“序”。這兩種“序”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為贈序,後者為書序。古人送別時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其後凡是惜別贈文,不附於詩帙的都叫贈序。贈序始於唐代,文章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言辭懇切而意味深長,相當於議論性散文,在前麵的文言論說文中已經介紹過,這裏僅就書序進行介紹。書序一般多為對書籍著述的出版宗旨、編輯體例和作者情況等的說明,也可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評論,對有關問題進行研究闡發。書序雖千差萬別,因人而異,但就內容而言,無非兩種情況:一種是說明書籍著述的出版宗旨、編輯體例和作者等的相關情況,一種是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評論,對有關問題進行研究闡發;前者為說明體書序,後者為議論體書序。書序可就書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簡要的闡述;也可對作者、作品作介紹和評論,或對書中的觀點作引申和發揮,不同的觀點還可以展開爭論。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針對後唐李存勖因伶官而失天下的史實,闡明了盛衰取決於人的道理。

序在章法安排、表達技巧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或坦率陳言,或含蓄婉轉,或借題發揮,或詼諧幽默。序大多是夾敘夾議,其中偏於敘的,有散文的特點;偏於議的,有論文的特點。散文也好,論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多以材料的豐富和文筆的優美見長,論文則多以論點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勝。考生要在整體把握文章、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著力探討、領悟文章的章法技巧和表達藝術。考生在閱讀序文時,尤其要對其寄托手法給予足夠的重視。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麵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徂徠石先生[注]墓誌銘

□歐陽修

徂徠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也。徂徠魯東山,而先生非隱者也,其仕嚐位於朝矣。魯之人不稱其官而稱其德,以為徂徠魯之望,先生魯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稱,曰徂徠先生者,魯人之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