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之門
精品閱讀軒
【導語】
興趣與認識和情感相聯係。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也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有興趣。反之,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
由此可知,人的興趣不僅是在學習、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開發,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並會使人善於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興趣確實對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作用。
燕園石尋
□宗 璞
從燕園離去的人,可記得那些石頭?
初看燕園景色,隻見湖光塔影,秀樹繁花,不會注意到石頭。回想燕園風光,就會發現,無論水麵山基,或是橋邊草中,到處離不開石頭。
燕園多水,堤岸都用大塊石頭依其自然形態堆砌而成。走進有點古跡意味的西校門,往右一轉,可見一片荷田。夏日花大如巨碗。荷田周圍,都是石頭。有的橫躺,有的斜倚,有的豎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岸邊垂柳,水麵風荷,連成層疊的綠,塗抹在石的堤岸上。
最大的水麵是未名湖,也用石做堤岸。比起原來雜草叢生的土岸,初覺太人工化。但仔細看,便可把石的姿態融進水的邊緣,水也增加了意味。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塊不足以成為島的土地,用大石與岸相連,連續的石塊,像是逗號下的小尾巴。“島”靠湖麵一側,有一條石雕的魚,曾見它無數次地沉浮。它半張著嘴,有時似在依著水麵吐泡兒,有時則高高地昂著頭。不知從何時起,它的頭不見了,隻有向上翹著的尾巴,在測量湖麵高低。每一個燕園長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魚背上坐過,把腳伸在水裏,自由自在地幻想未來。等他們長大離開,這小小的魚島便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逗號。
不隻水邊有石,山下也是石。從魚島往西,在綠蔭中可見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十幾株大樹的底座,也用大石圍起。路邊隨時可見氣象不一、成為景致的石頭,幾塊石矗立橋邊,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欄。雜綴著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隨意躺臥著大石,那愜意樣兒,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
這些石塊數以千萬計,它們和山、水、路、橋一起,組成整體的美。燕園中還有些自成一家的石頭可以一提。現在看到的七八塊都是太湖石,不知入不入得石譜。
辦公樓南兩條路彙合處有一角草地,中間擺著一尊太湖石,不及一人高,寬寬的,是個矮胖子。石上許多紋路孔竅,讓人聯想到老人多皺紋和黑斑的臉,這似乎很醜。但也奇怪,看著看著,竟在醜中看出美來,那皺紋和黑斑都有一種自然的韻致,可以細細觀玩。
北麵有小路,達鏡春園。兩邊樹木鬱鬱蔥蔥,繞過樓房,隨著曲徑,尋石的人會忽然停住腳步。因為濃綠中站著兩塊大石,都帶著湖水激蕩的痕跡。兩石相挨,似乎你望著我,我望著你。路的另一邊草叢中站著一塊稍矮的石,斜身側望,似在看著那兩個伴侶。
再往裏走,荷池在望。隔著卷舒開合任天真的碧葉紅菡萏,赫然有一尊巨石,頂端有洞。轉過池麵通路,便見大石全貌。石下連著各種形狀的較小的石塊,顯得格外高大。線條挺秀,洞孔詭秘;層巒疊嶂,都聚石上。還有爬上來的藤蔓,爬上來又靜靜地垂下。那鮮嫩的綠便滴在池水裏、荷葉上。這是諸石中最輝煌的一尊。
不知不覺出鏡春園,到了朗潤園。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弄清兩園交界究竟在何處。經過一條小村鎮般的街道,到得一座橋邊,正對橋身立著一尊石。這石不似一般太湖石玲瓏多孔,卻是大起大落,上下突出,中間凹進,可容童子蹲臥,如同虎口大張,在等待什麼。放在橋頭,似有守衛之意。
再往北走,便是燕園北牆了。又是一塊草地上,有假山和太湖石。這尊石有一人多高,從北麵看,宛如一隻狼犬舉著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聲吼叫。若要牽強附會說它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未嚐不可。
原以為燕園太湖石盡於此了,晨間散步,又發現兩塊。一塊在數學係辦公室外草坪上。這是常看見的,卻幾乎忽略了。它中等個兒,下麵似有底座,仔細看,才知還是它自己。石旁一株棠棣,多年與石為伴,以前依偎著石,現在已遮蔽著石了。還有一塊在體育館西,幾條道路交叉處的綠地上,三麵有較小的石烘托。回想起來,這石似少特色。但既是太湖石,便有太湖石的品質。孔竅中似乎隨時會有雲霧湧出,給這錯綜複雜的世界更添幾分迷幻。
燕園若是沒有這些石頭,很難想象會是什麼模樣。石頭在中國藝術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無論園林、繪畫還是文學。有人畫石入迷,有人愛石成癖,而《紅樓夢》中那位至情公子,也原不過是一塊石頭。
很想在我的“風廬”庭院中,擺一尊出色的石頭。可能因為我寫過《三生石》這小說,來訪的友人也總在尋找那塊石頭。還有人說確實見到了。其實有的隻是野草叢中的石塊。這庭院屢遭破壞,又屢屢經營,現在多的是野草。野草叢中散有石塊,是院牆拆了又修,修了又拆,然後又修時剩下的,在綠草中顯出石的紋路,看著也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