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金蓮川,夏,草原上木蔥蘢,金色的金蓮花遍地開放。忽必烈、劉秉忠、張文謙、姚樞、衛士、隨從若幹人。
忽必烈帶著他的幾個主要幕僚和扈從在閃電河北岸停下來。
忽必烈:子聰,我們把我們治理漠南的府邸設在這裏,你覺得如何?
劉秉忠:我看這是個不錯的地方,前山後水,草木豐茂,地勢開闊,是塊龍鳳呈祥的風水寶地,王爺決定把我們的漠南軍政總督府建在這裏,很有眼光。
忽必烈:好,那我們就把我治理漢地和中原府邸建在這裏了。子聰,治理漢地,你說我們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劉秉忠:蒙哥汗交給你治理的是中土之地,郝經說: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我以為這話很有見地。而中國之道,非儒教莫屬。所以,依我之見,藩王下一步治理漢地的當務之急,一是要網絡大量的漢人士大夫和具有治國謀略的儒家學者來王爺的帳下效力。第二步,任用這些漢人中的傑出人士做地方官吏,通過他們的精心治理,讓漢地的經濟得以恢複,從而獲得老百姓的擁護。俗語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忽必烈:子聰說的不錯,我生在漢地,長在漢地,對漢文化一直很仰慕,也很想以漢法治理漢地,但因我是蒙古人,在感情上可能一時不能被中土之地的儒學者信服、接受。所以,網羅治國人才和儒家學者的事宜還是有勞子聰費心。
劉秉忠:請王爺放心,子聰會竭盡全力報效王爺的知遇之恩。
忽必烈:子聰,我接到了邢州的兩個答剌罕(封地領主)來報說,邢州是他們的封地,受封之初,民萬餘戶百姓,而因生活困頓,百姓紛紛逃亡,日減月削,如今,在他們的封地,留下來的百姓總共才五七百戶耳。宜選良吏撫循之。’
劉秉忠:“是啊,我和仲謙都是邢州人,對邢州百姓生活的困頓非常清楚。今民生困敝,沒有超過邢州的。拯救邢州百姓,如同救焚拯溺,宜不可緩。應該立即選擇好的官吏,任命他們去治理邢州,隻要他們治理有了成效,就可以讓那四方諸侯,取法於我們,那樣的話,則天下均收益啊!”
忽必烈:好啊,子聰,你心目中有無合適的官吏,給我推薦幾個,我立即委派他們到邢州作安撫使和商榷使。
劉秉忠:既然王爺信得過我,我就向你推薦幾個人。但大主意和決定權還在您,我隻是把這我推薦的人的情況介紹給您。至於任用誰,任用什麼職務比較合適,還是由王爺定奪。張耕、劉肅、趙良弼,這三個人,我都比較了解,他們是邢州人,都是一些飽讀儒家經書,有治國之才的幹練之士。等紮營之後,我把這幾位的具體情況寫成舉薦文書,交給王爺您審閱定奪。
忽必烈:甚好,此事刻不容緩,隻要在邢州治理取得示範性效果,我就一定會在整個漢地推廣儒臣漢法。
畫外音:“忽必烈采納了劉秉忠和張文謙等漢人幕僚的意見,不久便任命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商榷使,邢乃大治”。此次治邢人選,除脫兀脫外,全部是漢人,故邢州之治,實為忽必烈早期藩王府中漢臣對元朝的最初貢獻。《元史·張文謙傳》如是說:“協心為治,洗滌蠹敝,革去貪暴,流亡複歸,不期月,戶口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也就是說,有了邢州在短期之內大治的這個示範性的範本,忽必烈大喜過望,開始在較大範圍內實行漢法。
當時的河南,與南宋接壤,仍是交戰地區,吏治情況特別混亂,有蒙古統治者任命的官吏巧取豪奪,致使河南地區百姓民不聊生。有鑒於邢州治理的成效,忽必烈請求蒙哥汗允許他在河南、陝西“試治”,以圖挽救。《元史》記載:“壬子……帝言之憲宗,立經略司於汴,以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使;陳紀、楊果為參議;俾屯田唐、鄧等州,授之兵牛,敵至則禦,敵去則耕,乃置屯田萬戶於鄧,守城以備之。”